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四讲、《易经》的应变与转化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十四讲、《易经》的应变与转化

  《易经》讲应变。应变是面对宇宙人生的变化,那么怎样把握和处理呢?转化是应变的一种功夫。这种功夫以前没有特别强调。现在我先讲这个应变。

  我说的《易经》的处变学,也是应变学,但是我不用“应变”二字,我们处在变化当中怎么来应变?我把一个卦的六个爻,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分析它们应变的方法。凡是初爻,多半是讲修养,修养你的德行,修养你的诚或谦。第二爻,只有修养还不够,因为第二爻是在地上,除了修养,还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到了地面上,怎样应付外在的变化,所以德与知同样重要。第三爻,诸位知道,多凶。因为第三爻由内到外,外面的环境变了,所以常常碰到凶险之事。这个时候,要讲应变的能力。

  到了第四爻,由于它靠近第五爻,第五爻是君主之位,第四爻就是大臣之位,靠近了君主,下面又有三爻往

  上冲,它都要对付。所以,第四爻也要讲应变的功夫,对上对下都是如此。要赢得上面君主的信任,又要能够结合下面的力量,把它们转给君主。

  第五爻且先搁下,看第六爻。关于第六爻,很多研究者就说物极必反,多半是负面的意思。的确,很多卦的第六爻,爻辞都是负面的(当然也有正面的)。到了第六爻,因为处在天位,所以第六爻要有大方向,顺天命的大方向。再看第五爻,是领导,是君主,第五爻才是真正处变的。以上是《易经》的应变思想,如何应变,除了传统的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的相应相和之外,我特别提出一种转化的功夫。

  在美国,由于很多学生是学荣格心理学的,他们常常会讲到“转化”二字。在中国哲学里,是没有“转化”二字合在一起的,我们只有一个“化”字,转化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庄子讲化,孟子讲化,但都是向上的“大而化之”,现在我们把“化”放下来,讲转化。

  首先,我们讲什么是转?我们由生到死,这是命运。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是注定的。我们称之为命运。但是在由生到死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可以转变它。“转”有两个意思,一是转向。你如果照着这个路子走,凶,危险,必须转向。研究《易经》要知道转向。我们前面讲过,“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小人走小人的路,君子走君子的路,方向走对了,就可以趋吉避凶。二是转掉意义。由生到死是每个人必经的途径。大家都会死,但是死的意义不同,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所以,我们可以把意义转掉。转向不是逃避,人都有生老病死。

  释迦牟尼在做太子的时候看到生老病死,他开始时逃避,到深山里去修长生不老的方法,苦修了六年,修不出来,差点饿死,后来在菩提树下开悟。悟了以后,他又回到人间,不在山上修长生不老了,转变了生老病死的意义。开始的时候是逃避,意义就转了。“转”是一种功夫。“化”字在中国哲学里用得很多,像庄子有自化、物化、神化,孟子有“大而化之之谓圣”, 《系辞传》有“神而化之”! “化”字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灵魂。大化就是自然,我们人怎么参与自然大化?人的生命最多一百年,很有限。但是在庄子看来,我们怎么把它“化”掉,与自然同化、同流,在宇宙之间常在,这就是一种功夫。

  心理学的学生说荣格特别强调转化,如果问他们,荣格怎么讲转化?他们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荣格的意思大约指我们有一个自我,怎么把自我变成一个大我,这需要智慧,这是一种转化。但是如何去转化自我,他们都在观念上谈。因为西方的哲学和心理学,不重视修养功夫,只有中国哲学的修养才讲到转化功夫转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转化是气化。庄子以为,宇宙万物是一气的变化。转化就像机器的转动,气就是油,没有油就转不动,对不对?气就是使我们能够转动的一个气化。庄子讲气化,讲心斋、坐忘,他说我们要把精神集中,不要听之于耳,要听之于心,还说到最后不要听之于心,而要听之于气。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要专注于气,气是虚的。所以我说气化,是气的转化。气是没有欲望的,但是它可以跟宇宙万物一起变化,这就是庄子讲的天则。那么孟子也有讲到气,孟子讲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精神的蓬勃,也是把我们人生的欲望转掉,是一种精神的、无限的、光明的作用,和天地同流。

  第二,转化是一种德化。这个德就是诚。《中庸》里面讲“至诚如神”,诚能够变化万物。德与天地同流,孟子讲“君子所过者化”,即君子所经过的地方,能够化万物,教化人民,化育万物,转化要有德。我之所以讲西方心理学家即使讲转化两个字,他们也没有抓住转化的精神,因为他们都不是强调德。

  第三,转化是一种神化。精神的变化就是一个虚。神如果实在地化,就不是神了。那就是意识,那就是欲望。虚才能转化,虚才有空间,转化需要神化,《系辞传》讲了很多次“神而化之”。

  第四,转化是一种修养、涵养功夫。我们做学问要讲功夫,修养也要讲功夫。功夫到底是什么东西?这是西方人抓不住的,西方人只讲方法,他们不讲功夫。我们中国哲学实际上很少讲方法。但是宋明理学家有一次讲到方法,还进行了一次讨论,那就是朱熹跟陆象山在鹅湖的会谈,大概花了两三天的时间。讨论方法,朱熹的方法是研究,陆象山的方法是易简,讲德。一个是知识的研究,一个是修养德行,两个人各说各的,没有结论。

  但是,我以为朱熹虽然强调研究的方法,但是他也有功夫。我很欣赏他的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以前功夫不到,就像巨舰一样推不动,但是水一涨,自然推动就不费功夫,功夫到了很自在,功夫不到,方法错误,你再去研究,你进去就出不来。我们生活上有很多例子。比如学骑自行车,开始的时候,车把就是抓不住,硬硬的,后来学会了,车把就很自然地掌握了,甚至可以两手不扶车把。可见,功夫到了自然很轻松。

  再说学游泳,我以前还不会游的时候看人家游泳,在水里面游动很令人羡慕。后来学会了踩水,就很自然。我差不多几十年没有游泳,但是到游泳池里我还是不会忘,不会说几十年后就忘了怎么游,所以这也是功夫!转化是一种功夫。当你的功夫真正到的时候,转化是很自然的。很多学生学老子、学禅宗,要无欲,他们告诉我好难。人要无欲,人要减低欲望,就是很困难,但这是功夫不到,你功夫到了便很自然了,自然会知足、知止,就像开车一样,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轻刹,什么时候重刹,很自然。

  以前我介绍过我的整体生命哲学的等边三角形道理和作用。首先有几个特质,即“用”到“理”, “理”到“用”,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第一,转化需要打破系统。我们人往往是在系统里,强调自己的看法,强调自己的存在,而否认别人。科学家不了解文学家,文学家不了解科学家,每个学家都以他们的理论为最高,互不往来,互相轻视,所以打破系统并不容易。我和别人也是两个系统,要打破我和别人的系统不容易,如说换我心为你心,谈何容易!像爱情要到深入的程度才能换我心为你心。所以,打破系统不容易。要转化,我认为必须打破系统。

  第二,要向上提升。理或理论一定要向上到道的层次。如果只在理或理论的范围,那么很多学术都是门户之见。比如唯物、唯心就是门户之见,都以自己为独尊,它们不能向上发展以入道,所以理必须向上提升,转化的化就是向上化于道。

  第三,进入以后,不能停留在道上。因为道的位置是空虚,所以又要回到人生来解决问题。这一圈回到人生就是一个转化,必须由“我”经过“理”,经过“道”再回到“我”。这时候自我也好,大我也好,真我也好,佛也好,圣也好,都只是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就是“你”,是你的生命的转化。在我的三角形里面,这样一个圆圈的发展,我认为是一个转化的作用。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四讲、《易经》的应变与转化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