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讲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十讲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有三点。

  第一点,转占卜为天道

  一本书如果纯粹是讲占卜,它只告诉你那是神的意思,吉凶的判断都是天意,它不会告诉你吉凶背后的主宰。孔子告诉我们,吉凶背后的主宰不是神,他为我们打开天窗,看到上面的蓝天,即天道。孔子讲的天道就替我们打开了天窗,让我们看到《易经》背后不是神,完全是道的演变、道的转化。如何理解呢?我引用两段话来证明,大家就可以看出《易经》背后是什么。

  一个是从乾卦来引证。乾是讲天道,先看乾卦的《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对乾卦卦辞的解释。一开始说,乾元是万物的开始,不是神造万物。“大明终始”,注意,“大”字出现了!

  “始”是开始。任何事物开始都是小的,如婴儿是小的,然后才会长成大人;种子是小的,慢慢才会长出一个大的植物。“始”和“大”同属于“元”,不是开始的时候就大,而是有大的因素在里面,这样就会变大。

  一粒种子开始虽然很小,但种子有潜能,将来会变成大树。这是一个自然律。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大就在小的种子里面,可以慢慢变大。道当然有很多作用,我只讲两个特质,一个是给外部空间,一个是使得万物由小变大。这两个特质相互为用,当万物由小变大,一定有空间才会变。所以,小草有小草的空间,它可以长出小草那么高;大树有大树的空间,它将来会变成一棵大树那么大。

  人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发展空间,即天命,我们的命是天给的,也就是发展的空间。接下来就是“六位时成”, “六”就是六个爻有时间的发展,即六龙,这六个阳爻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给我们命,即我们的肉体的命;给我们性,即我们的性情,如“天命之谓性”。我们要“保合太和”,宇宙的太和,和谐就利贞,然后万物和谐。这一段话就是讲天道。天道是使万物由始变大,天道是给万物以性命,让万物都有其发展的空间。老实说,今天我们很多人常常把自己的空间堵死了,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发展。智慧不同,才能不同,都可以发展,但是很多人,甚至很多聪明人都把自己的发展空间堵死了。譬如妒忌、欲望等,有些人妒忌别人,想堵住别人发展的空间,结果堵了别人,也堵死了自己。

  另一个是从坤卦来引证,坤是讲地道。坤卦的卦辞比较长,将来我们具体讲坤卦时再说。现在先看坤卦的《彖传》:“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是“万物资生”,就是发育万物。坤是一种孕育力,是指坤顺着天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是指坤给万物以空间。可见,道的两个作用都在乾、坤里面,乾是讲万物从始到终,由小变大。坤就是空间,给万物生存所需。接着“含弘光大”这是地的性能,大地可以包含万物,地的空间大,有什么东西埋在地下,它从来不拒绝,它是无尽藏的。我们学地道,应有宽大包

  容之心。这是孔子为《易经》开了天窗,让我们看到《易经》背后不是神,而是生物的天道、含容的地道。

  第二点,转天道为人道。

  如果我们只讲天道,只讲地道,那和我们人有什么关系呢?你把天道讲得天花乱坠,有什么用?和人没有发生关联。道的伟大就是它通过人来完成自己,即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能够变成人道,天道才有用。十翼中,有《大象传》和《小象传》, 《大象传》是混在六十四卦里面,是解释两个八卦叠在一起产生作用。这个象就是八卦的象,八卦是天道、自然。乾卦的六根阳爻是两个乾合在一起的。这两个乾合在一起,得到的象是什么?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六根纯阳之爻,是天行健,是天道的运行,是生生不息。看到这个天道,我们要想到人生,把天道运用于人生就是“君子以自强不息”。

  可见《大象传》是由天道来谈人生的道德、政治问题的。再看坤卦的六根阴爻,是两个坤合在一起,指的是地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常常被引用,地是厚的,能够载万物。你不要看地是空间无限,但是它可以载宇宙万物。乾、坤《大象传》,我把它们看成两种德,一个是诚,一个是谦;“自强不息”就是诚,“厚德载物”就是谦。地多么谦虚,它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它可以承载万物。孔子的《大象传》就是把天地的宇宙之道转到人生,使我们由人生的实践以证天道。

  第三点,建立《易经》的哲学理论。

  孔子建立《易经》的哲学理论主要体现在《系辞传》里,分上下篇。《系辞传》可以说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篇章。很多学者不一定读六十四卦的经文,但大多数会读《系辞传》,借此就可以了解《易经》的思想结构和哲学精神。所以《系辞传》是为《易经》建立的一套哲学理论。我认为《系辞传》有三个特点要阐明。

  第一个是生生之德。《系辞上传》称“生生之谓易”,第一个“生”是指天道的生万物,天道给万物生命;第二个“生”是指人继续发展了天道,把我们的生命再加以发展。《易经》的哲学是生生的哲学。但是有生必有死,有人会问,为什么有死?在《易经》的哲学里面,死不是生的结束,是生的转折。我们平常讲生命,都是讲一段的生命,人的身体有生有死,是一段生命,但《易经》讲的是自然的无穷的生命,所以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不是一段的生命。

  我很喜欢的清朝诗人龚自珍,他有两句有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下来的花,是不是死掉了?是无情之物?不是,它化成了春泥,又产生了生机,滋养了新的花。新的花开了,所以落花的死是一个转折。宇宙的发展是生生不已的。这一点庄子早就看出来了,因为庄子不讲生死,而是讲死生,死生生死;庄子还讲宇宙大化,大化就是生生不已。庄子认为,人死了以后,肉体化为泥土,滋养其他的东西,又继续发展。可见,人的生命只是一段的,而宇宙是无穷的、生生的。就天道来讲,它给万物以生命,不是一个东西的生命,而是给万物能够生生发展的潜能。比如我们吃的米,几千年前,人类懂得种稻谷,稻谷去壳变成米,这米吃掉了就没有了。但是稻谷有生生的潜能,所以我们把谷粒种下去,又有新的稻谷收获,去壳变成新的米。这样的米才不断地生,到今天我们还是有米吃,不是吃掉就没有了。所以,天道给万物那种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指一个东西的生命。

  第二个是感通之道。《易经》是感应的哲学。我先说明一下“感应”二字,“感”和“应”不同,“感”是我们有知有情去感万物,是主动的,“应”被感的客体能反应,我们常说的反应,“应”是在外面,是被动的,也可能是无知的。

  《易》的本体是什么?《系辞上传》称“《易》无思也,无为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没有目标,没有作为,是“寂然不动”,没有欲望,这是它的本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有了感,就有阴阳,所以整本《易经》是感应的。《易》不是感,是“无思也,无为也”。我们个人的心本来是无思无为的,你有一个念头动了,要去问《易经》,占卜也好,别的方法也好,一打开《易经》,就进入一个卦,碰到每个爻,不是阴就是阳,就是有感应了。

  感应是道衍生万物的开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生二之后就感应,才能生万物。《易经》感应的哲学目标就是求和。很多人研究《易经》常常是用阴阳对立,我很反对“对立”二字,阴阳互相需要、互相融合,不是对立的,是以和为主体的。《易经》是文王写的,三千年后的我们通过占卜进入了这三百八十四爻中,那么就和每个爻产生了感应。荣格为什么强调占卜?因为占卜也是一条路子。我不是讲迷信,占卜确实是一条路子,我们利用这条路子可以进入《易经》本身。《易经》本身就是哲学的理论和人生的体验,我们和作者文王产生了感应。我们也许会想,我们在三千年后,可以想象文王在哪里,但文王在三千年前,会知道有今天吗?当荣格占卜进入某一个卦的某一个爻时,就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间隔,与文王面对面。文王告诉他,处在那个爻辞的环境下,如何去做应对。 文王当然不可能知道有那么个德国小伙子问这个问题,但是文王把理写在那里,就可以和荣格的问题产生感应。文王和荣格是通过理、通过占卜会面了,这是感应。这就是《易经》之所以是感应之书,是可以打破时空的间隔的。

  那么“应”从哪里来?譬如说吧,我 每天上班的路上,看到了美丽的花。此时我有“感”,感花之美,但是花有没有应?没有,因为花不知道。那么我的感花之美,马上得到美的“应”。“应”不是花有知觉的“应”,而是我的感里面就有“应”。就像我们在空谷里面大喊一声,空谷回音,这是应。也就是说,“应”已在感之中,我们占卜的“感”,也许“应”也随着在其中,不必等待文王为我们给出答案。

  《易经》讲的是由我们进去的感应,不是两个东西的共鸣的感应。当我们一动占卜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去了。六十四卦是无思无为的,它只是在那里,不是有意念的,也不是有知的,但是我们进去之后就会受到感应。这里,我要强调,很多人常常把感应跟反应混在一起。

  第三个是三“易”思想。“易”有三义,一是变易,一是简易,一是不易。变易是指我们的现象界,是我们生活的一切,就在你附近。一切变化如《系辞下传》所说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就是六个爻,六个爻本是虚位以待的。还有“上下无常”, “无常”两个字,孔夫子早就在用了,后来用作讲佛家的无常。“刚柔相易”是指阴阳二爻,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所以这是讲变易。

  “不易”不是停着不变,而是说它的变动的永恒性。所以,我要强调一个“恒”字,变动着,生生不息,就是不易,变动的随时来看就是变。什么东西能够永恒?一定是循环的,直线的发展不能永恒。

  春夏秋冬,一直循环,如果一直冷下去,这个世界就坏掉了。不会一直冷下去的,来年又回春。所以,唯其循环才能永恒,才能够造成宇宙大化。

  关于“简易”,中国哲学的方法是简易的,不是繁杂的,简易才能实行。西方的哲学非常繁杂,印度的佛学也非常繁杂,到了中国后,就变成简易。中国的禅宗简易到不立文字。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言,非常简易,孔子的《论语》也很简易。孔子在《系辞传》开篇就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我们读中国哲学,要把繁杂的变成简单化。简易的阴阳两爻的变化,以法家的韩非子来说,讲得很到位。他说:“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韩非子·二柄第七》)也就是说,君主治理人民要把握住两个柄,一个赏,一个罚,如果能控制赏罚,就可以控制人民。赏,要重赏;罚,要重罚。像清军入关,大清帝国的君主就用了这两个柄。一个是高压政策,一个是怀柔政策。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讲 孔子对《易经》的贡献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