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第九讲、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九讲、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民国以来,很多学者疑古,认为孔子和《易经》没有关系;有的人甚至认为《论语》都是人生伦理中一些比较切实的东西,不谈天道。所以很多人就拿《论语》做标准,因为孔子不谈天道,现在《易经》讲天道,甚至有占卜的东西,他们认为都不是孔子的思想。那么这只是一派,不足为训。

  孔子是否和《易经》有关呢?

  一、孔子和《易经》有非常深切的关系。因为在《论语》中,我们可以找出两三条例证。 一是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是孔子的话,写得清清楚楚——“五十以学《易》”,有的学者偏偏说孔子没有读过《易经》,这里的“易”字也改成“亦”字,说孔子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易”字不见了,说孔子没有读经。这是后人故意编造的!二是孔子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这里孔子明明引证了《易经》恒卦第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可见,从孔子引证的话可以证明孔子和《易经》有关系。前人多半是这样去证明的,这样的证明我认为还是太呆板、太拘泥,就这两点还是不够的。其实,从孔子一辈子的研究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易经》在孔子生命历程当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们先从这三点来看孔子跟《易经》有没有关系。十五志于学,是学礼;三十而立,孔子认为他三十岁的时候,有成就了,站得住了;四十而不惑,孔子认为他研究礼乐都不惑,或者自己不受外面的影响。就这三方面来讲,孔子和《易经》没有关系,而且孔子还有点骄傲。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一般考证说是孔子当时大概四十五六岁。这次问礼,是他的学生南宫敬叔一手促成的,对孔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件事情记载在《史记》里面,他们辞行时,老子送他们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话说得合乎情理,孔子认为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不是骄傲的表现吗?老子认为礼不是在外在的礼节和典章制度,而是内心的。孔子的内心还没有化,故被老子批评;但是对于这件事情,孔子的学生都不提,不愿被人知道夫子被老子批评。

司马迁是儒家,他的记载当然可靠,而且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相似的记载。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到周王城去问礼,绝对不止一两个月,至少一两年,孔子一定是跟老子谈了一段时间,一次访问至少有两三小时,不会说只有十几分钟。这时候老子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是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当然知道所有的经典。孔子到了周王朝的都城,当然要到国家图书馆去见老子,然后要去看看有什么藏书。

  我虽没有证据,但可以合理地推测,我猜想那时老子给孔子的书就是《易经》,因为《易经》是只有史官才有,为官府收藏,民间没有。老子当然看过这部书,而且《道德经》受《易经》的影响也很深。所以,我认为老子把这部书交给孔子,孔子回来以后,从五十岁开始,就和《易经》有了密切的关系。

  二、孔子心中的大过。孔子拿到《易经》后,回到鲁国,接下来就进入了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孔子很忙,事务非常繁杂,没有时间好好读《易经》,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孔子在鲁国做了司寇,后摄行相事,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

  这件事情在《论语》与《孟子》里面都没有记载。孔子直系的这些学生大概都不谈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情,可见这件事情在学生的眼中并不怎么光彩,所以才不会提。但在《荀子》书里面提到了,荀子是影响到法家的,所以提到了这件事。《孔子家语》也提了少正卯一事。可见,少正卯事件不是正统的孔子的学生所愿意提的。这件事情在孔子心里面也有疙瘩,这个疙瘩前人都没有发觉。最近我研究《易经》时特别注意孔子颇值得玩味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然后看到了他引证恒卦九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论语》里面记载的。

  不只是前人,现在的学者看到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都在研究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学《易》的?有的人说五十岁学《易》,有的人说“加我数年”可能是四十六七岁,都去考证什么时候。我认为这样的考证走偏了,什么时候学《易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大过”。以前我讲这句话,就强调孔子一下子抓住了《易经》,可以帮助他做任何事情都能避免大过。人生的小过不能避免,每个人

  都有一些小过,孔子也有小过,但是《易经》可以使我们无大过。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精神所在。以前我是这样强调的,最近我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最近读到了荣格对《易经》的推崇。荣格用占卜来了解《易经》,占卜就相当于荣格的梦,也相当于荣格的潜意识。也就是说,荣格从梦、潜意识这两方面,借占卜走入《易经》。一提到潜意识,我突然想到孔子有没有潜意识,“无大过”就是孔子的潜意识,因为孔子和学生对谈时没有明确表露出来(也许和有些学生提过,可能学生为了夫子的形象不愿意提)。孔子为什么说“无大过”?可见他心里有大过。这正是所谓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心里一定有大过,才会讲这样的话。何谓“加我数年”?讲这句话,孔子当时当然不是五十岁,也不是五十五岁,而是七十岁左右回想以前的事,才说如果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好好研究《易经》,再加数年。大家算算看,五十岁加几年,不是五十四五岁吗?这个时候,孔子潜意识中想到自己犯了一个大过,就是斩杀少正卯。当时孔子是鲁司寇、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以法家来讲,当然没有错的。在他斩少正卯的时候,作为大弟子之一的子贡,是一个聪明人,非常懂得商业心理,平常也不会像子路一样冒犯孔子,老是给孔子难堪,但是在这件事上子贡出面冒犯了孔子。子贡说:“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家语·始诛》)这样的质疑不像他那么聪明的人能讲出来的。当然《孔子家语》中,也记载了孔子回应他的话:“……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这段话说明,孔子斩杀少正卯,大抵是聚徒惑众、言论偏激之故。

  其实《孔子家语》记载的这些理由不够充足,我们来分析这件事。主要是孔子为摄相,上任七天就斩少正卯,有点仓促。这一点,子贡看出来了。以前孔子访问老子的时候,老子就批评他,说他有骄态、淫志。老子一眼就看出孔子的毛病。孔子做鲁司寇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专门找孔子麻烦,就是子路。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两人像朋友一样。子路就批评孔子说,夫子啊,我听说圣人得了福禄不喜,失败亦不忧,为什么您做了司寇这么高兴?孔子回答说,我处在高位,才能有力量为人民服务。这话讲得很好听。但是从子路的怀疑和子贡的批评来看,孔子这三年的政治生涯高峰期,没有按照以前和学生强调的德治治国,而是用法治。这是孔子心里面的一大过失。所以,他说假定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学了《易经》,加了数年,到五十四岁时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至于跟这句话相关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一般人都没有了解它的相关性。恒卦九三爻这句话,就是批评。以前是讲德治,现在突然用法治,就是不能贯彻以德化人的思想,就会有羞辱之事跟着来了。孔子上任七日就斩杀少正卯即是如此,鲁国的很多大夫对此不寒而栗。谁也不知道孔子以什么罪名把少正卯杀掉了,自然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因此,孔子才被这些反对势力挤出了鲁国的政坛,可以想象,孔子当时内心的愤愤不平和沉重的无奈之感。就这件事情来讲,我们还可以拿老子思想来印证,这时老子还没有出关写书。老子退休的时候,正好是孔子周游列国之时。

  三、孔子能“耳顺”明显是受到《易经》影响。孔子五十知天命,实际上是他周游列国五十五岁以后开始知天命,到了六十而耳顺,就和《易经》有关了。什么叫耳顺?就是耳朵打开来,听别人的话。这跟逆耳相反,逆耳则是人家的批评不听,自以为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政客的批评,隐士的批评,他都是打开耳朵来听;但是耳顺不代表心顺,耳顺是第一个关口,打开耳朵听进别人的话,你的心还是可以判断的。这个耳顺我还可以找到《易经》的根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孔子对损的解释,就是损掉自以为是,损掉自我的骄傲。以前老子批评孔子,就是批评他的骄傲。孔子读了《易经》的损卦后,就悟了,知道要损掉自傲。他说:“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孔子家语·六本》)自以为是贤人的人,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别人的批评和忠告就听不到。可见,孔子认为人家的批评能够入耳,就是耳顺,这明显受到《易经》的影响。

  孔子在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年纪已经很大,虽然孔子是七十三岁过世的,但是从他七十岁开始,儿子孔鲤、学生颜回、子路纷纷过世,他心里非常难过。孔子自己学《易经》,我认为是五十来岁到六十八九岁这段时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这是孔子和《易经》的关系。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第九讲、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