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一讲、 打开《易经》之门的三把钥匙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十一讲、 打开《易经》之门的三把钥匙

  要打开《易经》的门走进去,就要运用好《易经》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知位。

  《系辞上传·第一章》开始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卑”即低,不是卑微的意思;“乾坤定也”,

  乾是天道,坤是地道,说明《易经》的哲学是天地的哲学。为什么说“卑高以陈”呢?因为我们在低的地方看上面是高的。大家在一个卦的六爻时也要注意,一定是从最低的第一爻往上画,然后是第二爻,不要从上面往下画。先画第一爻,然后是第二爻、第三爻……“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贵贱的位置出来了。知位,就是知道高低的位置。六爻就是六个位,第一爻、第二爻代表地,第三爻、第四爻代表人,第五爻、第六爻代表天,由地、由人到天,位置很重要。像用五十根蓍草占问,占出某一卦、某一爻,位置确定了,你的问题就有了答案。这个位置很重要,也常常会变。比如,现在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下课以后回去,你们又是父亲或者某个单位的领导,位置变了。所以,你要占问,就是问你的位置在哪里,确定位置以后,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 有些朋友在学《易经》的时候,常常会问卦,一般是问自己的前途。“问前途”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他的前途,但是要问前途就要先确定自己当时在什么位置。比如说你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工作,你的问题便和这个工作有关;你在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你的位置就在硕士、博士学位上;你现在是哪一个系、哪个研究所,你的前途就是在研究所里要怎么发展。可见,要先确定位置,然后再确定怎么做,位置非常重要。

  接下来再看,“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有其常理,在这个位置上要怎么动,还是不动,有其道理。常就是理,刚就是阳,柔就是阴。《易经》最早是讲刚柔,在《系辞传》里讲阴阳,阴阳、刚柔是同一概念。不过,刚柔一般指行为上的动作,也就是说有了刚柔不同的动作了。再看,“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出来了。“方”有两个意思,一是方正,方正就是理;一是方向,我们走的方向以类聚,不同类,就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理。假定我们用君子小人为例,君子有君子的理和方向;小人有小人的理和方向。这个时候就有了吉凶,走上小人的路子会凶,走上君子的路子就吉。“物以群分”, “物”你可以比作动物,羊会入羊群,狼会入狼群,都是以群分。“物”也包括人,如物欲就是人欲。实际上,“物以群分”就是“人以群分”,也就是小人君子,他们的方向不同,所以有吉凶。小人的路子专以利为利,甚至为了利己去害人,这个路子当然凶;君子的路子,则想到的是别人,给别人空间,自己也有空间,这样就吉。可见,位置也包括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会有吉凶。

  一个卦的六爻,位置不同。由于爻位的不同,用在人事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是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讲的“名位”。关于这两个字,老子就讲过“始制有名”,君主要控制他给臣子的名位;控制名位在孔子来说就是正名,即正名位。《论语》讲“正名”那段话千古传诵。大概是在孔子六十四岁时,周游列国途中,又回到了卫国。这时卫灵公已死,太子蒯聩(后来的卫庄公)逃亡。蒯聩因为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和,

  南子

  想杀掉南子,结果事败,逃离他国。卫灵公一死,南子就把君位交给了公子辄

  辄zhé(蒯聩[kuǎi kuì]之子),是为卫出公,即位时只有十岁。而蒯聩在逃亡的日子里,一心想谋得君位,他的姐姐也与人谋立蒯聩为卫君。孔子在这个时候去了卫国,大弟子子路已经做了卫国权臣孔悝的家臣。《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出公请孔子出山,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当然维护卫出公,拒绝卫庄公回国即位。这里,孔子讲正名,很显然是认为父子不能相争,父父、子子,子要让父,所以孔子认为卫出公的做法是“名不正”,故卫出公请孔子来主持朝政,孔子拒绝过。孔子认为“名不正”,但子路是一介武夫,对卫出公是死忠,反而认为老师迂腐。孔子就“正名”一事回答了一大段话,这段话大家耳熟能详。孔子对当时的朝政,只想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伦理关系,没有想到政治上的名位问题,希望靠正名来改变“礼乐不兴”的社会弊端。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读了胡适先生所著的《中国上古史纲》。这本书老实说,在哲学界的评价不高。但是有一点影响了我,至今还印象深刻,因为胡适先生在提到孔子的“正名”时,就说孔子的“正名”是从《易经》的位而来。我认为胡适很聪明。但是他后来为了打倒孔家店,又告诉荣格说《易经》完全是一种没有价值的筮术,这种说法太过偏激,好在他把孔子的“正名”连到《易经》的位上,倒是很重要。

  文王的知位,后来影响儿子周公制礼作乐,他也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所以孔子讲“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讲的就是礼乐。这是《易经》影响到周公和孔子。由此可见,知位在《易经》里面虽然表现在爻位上,但在人生应用方面很广,中国的礼乐、政治都强调知位。知位才能把握理的发展,所以说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把钥匙是识时。

  位不是死的,是要变的。如果执着于一个位置上不变的话,就完蛋了。就像初爻到二爻,二爻到三爻,它是向上发展的。位变就是时间变,即第二把钥匙——识时。最简单的就是春夏秋冬这四时,这是自然的变化。从爻来讲,初爻到二爻、三爻就是时间。对人生来讲,就是时机和机会。了解《易经》的时之后,要怎么做?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要顺时。顺着时间变化,譬如顺着春夏秋冬去变化,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顺时的。

  第二要创造时间,创造时势。有些人常常提到要等待时机。我认为不是要等待时机,时机不是等待就会来的,而是要创造时机。比如一个刚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说要等待毕业,怎么等待?是读了两年、三年以后就毕业吗?非也。应该在这段时间好好读书,选修很多课程,这就是在创造时机。到了两三年以后才能毕业,所以要创造。时机不会来,要创造,我们常常说的英雄创造时势,就是如此。

  关于这个问题,我常用孔子的一个故事来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在政治上没有发展,不能得君行道,只好教教书。最后一次回到卫国的时候,他又不愿意从政,认为名不正言不顺。这时候齐国要打鲁国,孔子和弟子们讨论说鲁国是祖国,应该想办法帮助鲁国,子路很勇敢地表示要回鲁国,

  去帮他们打仗。孔子说不行,你太冲动。孔子和学生商量以后就选了子贡。这段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得很详细。

  子贡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能言善道,非常聪明。孔子懂得军事布局,懂得外交政策,你们不要认为孔子只会讲经书。孔子和子贡商量,如何一步一步走,先让子贡到齐国去。齐国掌权的是田常,非常跋扈,就是他主张要攻打鲁国。子贡先见的人是田常。他说,齐国打鲁国没有什么效用,鲁国很弱,不堪一击,很快就可以打下来,而且打下来,你也没有什么战功,那些战功都是其他大臣的,不如跟吴国打。吴国是强国,一打胜,吴国就称霸了。田常说,吴国没有攻打我国,师出无名,我怎么打?子贡说,没有关系,我去劝吴国来打你。大家看,子贡是不是在创造时势?子贡跑到吴国,告诉吴国国君说,现在齐国要攻打鲁国,齐国和吴国势力均衡,一旦齐国打下鲁国以后,势力就不均衡了,吴国就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吴国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帮助鲁国抵抗齐国。吴国国王夫差一听,觉得有道理,但是他担心越国会乘虚而入。子贡说,没关系,我去劝劝越王句践,让他派军队给你,让越国空虚。句践听取了子贡的建议,给吴王送了很多粮草,派了军队来,甚至还表示自己愿意为马前卒。子贡就告诉吴王,不要让越王亲自来了,这不太好,吴国的势力已经够强了,有了越国的粮草和武器支持足矣。吴王听了子贡的话之后就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来打齐国。这时,子贡又跑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现在吴国要跟齐国打,你也赶快准备。

  结果可想而知,子贡是渔翁得利,挑起了三个强权国家的争斗场面。吴国把齐国打败了,吴王正得意时,晋国也插一脚进来,吴国只好又跟晋国开战。在鲁国和晋国的联合攻击下,吴国打了败仗,损兵折将,谁料雪上加霜,越王句践乘虚而入,攻打吴国,击败吴军,后又攻入吴国都城,吴国灭亡,吴王夫差自杀。你看,子贡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游说诸侯国国君,救了鲁国,弱了齐国,灭了吴国,保全了越国。可见,子贡一人创造了情势,改变了历史。同时,孔子的弟子冉求向鲁哀公说这次鲁国得救完全是孔子的功劳,鲁哀公才特别把孔子请回去,不然孔子离开鲁国时愤愤不平,再加上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怎么好意思回去呢?没有人请他回去,他和子贡创造时势,让鲁哀公把他请回去做国师。这是一个创造时势最佳的例子。

  第三点呢?是要知道抉择。前面提到,在卫国子路要帮孔悝,孔子认为子路做得不对,因为父子相争,名不正,所以要慎重选择。后来子路就是在政争中被对手剁成肉酱。虽然孔子早就知道子路会因为勇强而死于政争,但事情发生了,对此,孔子还是非常痛心。所以,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抉择不正确,你死守的位置就是错误的。位跟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怎么抉择、如何抉择很重要。

  第三把钥匙就是“研几”。

  “几”字在《易经》经文里面用了一次,在《系辞传》中则用了很多次。这个“几”是在事情发动之前的,是阴阳开始的时候,是吉凶还没有产生的时候。“研几”就是研判如何抓住每爻变化的理;“研几”就是智慧,要判断抉择,该怎么做。《系辞下传》称“知几其神乎”,这个“神”字要注意了,我们一般把“神”当神明、神仙、鬼神,这里的“神”则是变化莫测的意思,在变化之前你还没有看清楚的就是“神”。“神以知来”,我们能神通,知道未来的事情。但是怎么知道未来的事情?“知以藏往”,从已知的经验了解未来的变化,所以这是神秘的。未知,超越了我们的知,称为神。这个神是我们的智慧会达到的境界。我们从小的事情而知道未来的发展,知道微妙的地方,这就是几。几是智慧,你没有智慧就不能运用。

  我们看看“几”字在《系辞传》中怎么讲的?《系辞上传》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

  的道理就是弥漫天地,涵盖天地之道。《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就是天象,“知幽明”就是知道阴阳的原因。“原始反终”,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将来的结果,“故知死生之说”,这就是几,就是处变的智慧。

  可见,我们研究《易经》、运用《易经》,要位、时、几兼顾,一起抓住。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位就是三度空间,时就是四度空间,几就是五度空间,这五度就是我们的精神和智慧。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第十一讲、 打开《易经》之门的三把钥匙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