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源头《易经》 第二讲 、我学《易经》的一些大感悟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

  第一篇、读《易经》前的思想准备

  第二讲 、我学《易经》的一些大感悟

  有人说,猴哥啊,您讲道家、儒家,又讲佛家,您到底是哪一家? 一般人把宗教区分得很具体,比如你是这一家,就不能研究另一家。我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我可以百分之九十是儒家,百分之八十是道家,百分之七十是佛家。听者就迷糊了:难道研究学问还可以像数学一样?他们认为只能是各占百分之三十,不可能是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七十。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儒家、道家、佛家是整个融会在我们的心里的。现在因为我是给大家讲《易经》,所以只谈我跟《易经》的关系。我想先给大家做个介绍,你们就可以知道我讲《易经》是从哪一个观点来切入的。

  每个人对学问的研究都有其独特的经验和观点,这和个人对于某种学问的学习和研究经历是分不开的。我想应该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让大家知道我是如何跟《易经》结缘的,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了解我讲《易经》的思路。

  年轻时读《老子》还很容易,因为有白话注解;《庄子》,我只能看《逍遥游》; 《易经》的话,对于乾、坤两卦还记得清楚,这两卦毕竟还有一个理路可以循,至于后面的六十二卦,就很模糊了(不知道看到哪一卦就放弃了)。后来我读的学校是建筑学校,读的是建筑管理专业,课外文学方面会学一点,历史方面也会学一点,哲学方面也会学一点。哲学课上没有讲《易经》,当时我对西方哲学有兴趣,这个兴趣就是一种欲望,促使我下决心读下去。但是后来,我没有再继续了,我换了学习的方向,转到了中国哲学这条路上来。西方哲学,我也学了几年,譬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但我很快就发现这条路子有问题,就“逃”出来了。在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点,就是做学问,需要深入,深入以后还要能跳出来;如果深陷其中出不来,那就是被学问给框住了。如果进去以后跳不出来,就像很多学国学的人一样,搞一辈子考据,没有思想,没有生命。《易经》也是一样,学《易经》如果专门研究汉代的象数书,你就要花个十几年或二十几年;而且你进去以后,往往出不来。所以,一门学问,无论是哪种学问,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文学也好,深入进去之后要能跳脱限制、能出得来,这是一种功夫。

  我后来转变到中国哲学,《易经》这门经典,我多半是自己学的。虽然传统《易经》的注解容易理解,但是我常常反思,对那些注解心存疑问,总感觉不满意。因为有些人的注解有时是这个意思,同样的文字在另外一个地方又改变了意思,它们前后不是一致的。最好的注解,到现在我还是认为是程颐的《易传》和李光地的《周易折中》。

  汉学家卫礼贤( 1873—1930)的德文版《易经》,根据的就是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见解,还有理论可循,有道理可遵。再后来我梳理了《易经》《老子》与《庄子》的脉络;我是以“位、时”这两个要点来做主轴谈《易经》《老子》和《庄子》的。在《中庸》中,“诚”字很重要,我就抓住一个“诚”字来研究。除了《中庸》之外,我也把《易经》当作研究的一个重点。当时我写到这个“诚”字,没有想到“诚”字后来对我影响那么大,成为我研究《易经》的主轴。

  我自己对爻辞的理解还不能够完全地放心,怎么讲给别人听?一旦上手讲给别人听,那是很危险也很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一直不能讲,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认为还是有必要把一些好的想法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从简单地方着手学《易经》是最简单、最高效的方式

  我们说三易:不易、变易、简易。要注意,《易经》强调简易,《系辞传》的第一章也是强调简易简单的东西人家才能跟从,容易的东西才有功,不然你讲的人家听不懂,那有什么用?我讲句笑话,虽然是笑话,但这是事实,指出的是个真正的毛病。原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侯璠和张起钧, 一个是研究心理学的,一个是研究哲学的,两个人常常互相批评。 侯院长讲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什么是哲学?就是把一句人家听得懂的话,讲得人家听不懂。这就有点挖苦哲学了。不过,我认为这也是事实,西方哲学观念、理论,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听得懂的。所以,我提出中国的哲学不要跟着西方哲学走,要回头跟心理学合作的观点;如果跟西方哲学一样陷入观念的游戏,讲得人家听不懂,还有什么用呢?拿佛学来讲,一部《华严经》,一百多万字,经义很深奥,不是一般人能学的;所以由《华严经》发展出来的华严宗,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佛经中最简单的是什么?《金刚经》和《心经》,尤其是后者,只有两百多字。《心经》和《金刚经》,人人爱念,因为简单明了,容易懂。正因为它们简单明了、容易懂,才有最高的功效,人们就可以读进去。学习《易经》,第一要把《易经》和人生相结合,以你自己的经验来体悟,不要把它作为玄妙的东西放在高高的象牙塔里面;第二不要好奇,也不要把《易经》抬得太高,认为是天书,包括了一切,要持着“平常心是道”(这是禅宗的话)的心态。《易经》讲的就是日常生活的东西。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哲学就是“简单”。《易经》讲简单,《老子》也讲简单。《老子》只有五千言,简简单单,文字也简单,整本书的偏僻字大概不超过二十个,都是日常用到的字,简易简单!《易经》也是如此,要从简单的地方着手,才能产生最高的效果。

  我们读《易经》也好,读老庄也好,最主要的是看原著,这就是以经解经。至于注解,看一两部好的就够了。《老子》的注解至少有五百种,你要是全身心投入去看他们注解的差别,就要花太多时间,不值得;而《易经》的书,据《周易辞典》记载,注解的有上千部。所以,不要花时间在很多非第一流的注解上,注解不要看太多,一两本传世不朽的注解之作就够了。像《老子》,看王弼的注,就差不多了。

  二、“转缘为真”的“真”指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

  在佛教来讲,这个“真”是指真如。真如不是释迦牟尼讲的,是大乘佛学的观念,有点儿像我们讲的道,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本体。但是,印度佛学真如的体是空的,我们的“道”不是空的,道是以虚为用。这是真如和道的不同。我说的“转缘为真”的“真”不是真如。这个真,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真实、实实在在。我们看到的缘是变的。缘生缘灭,印度佛学来讲就是空,而中国哲学认为不是空,道不空,是真实的。在你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你要学会转。中国传统哲学中,譬如儒家,常常讲天理人欲,尤其宋明儒家。他们主张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存了半天,天理不存,人欲也灭不了。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句空话。人欲就是缘,我们都有欲望,有欲望就有缘,所以我们把人欲一转就转到天理,天理不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在人欲里面。“真”不是另外一个存在,“真”就在缘里面。佛教常说要惜缘惜缘,缘分不易,人生难得,所以要好好把握。这就是真。那么,禅宗的茶来喝茶、饭来吃饭,不也是缘吗?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这不是缘吗?喝茶吃饭,都在其中。《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缘,这是佛学的话。缘中有空,空中有缘,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也是佛学的话,不是中国哲学。可见,真就是道,你要把它转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你可以享用的存在。

  三、 无用之用就是大用

  如果你都拿有用、无用的眼光去看,第一是功利的;第二是暂时的、狭窄的,你看不到大用,只看到小用。一般人讲的用都是小用,不是大用。讲无用之用,讲得最好的是庄子。《庄子·人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讲“无用”,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他们以为,“无用”不就是没有用,还用讲吗?可见,他们对怎么用、怎么不用都搞不清楚。

  以儒家为例,《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孔子跟四个学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在聊天,要求他们各谈其志。子路就讲,给我三年时间,我可以把一个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又闹饥荒的千乘之国变得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冉有说,给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去治理,可以使百姓饱暖,再延请君子来施行礼乐教化。公西华则说,自己希望在祭祀活动或者盟会中,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这三个学生说的都是用,指有用。而最后一个学生曾晳,一边听师兄弟们谈着理想,一边弹着瑟。孔子就说,你也讲讲。曾晳就把瑟放到一旁,说他只喜欢在暮春三月,穿上春服,跟几个小孩、年轻人在水里洗个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说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不是说要又快又好地治理国家,如三年就兵强国富,人民安居乐业。最高的理想一般来讲是看不到的,大家只看到有用,曾点谈及的好像是无用的,其实是最理想的。

  再举一个例子说吧。有个小院子,我每天早上在这个院子里面散步半个小时,院子里只有一棵松树,我仰望着蓝天,心里便想我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同样是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看到的天,同样是周文王所看到的天,同样是很多哲学家所看到的天,都是同一个天。是不是?这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讲的共时性,同时穿越了时间的轨道。被鸠摩罗什称为“中华解空第一人”的东晋僧人僧肇的《物不迁论》就说,

  我们要超越时空的话,孔子还在那里活着,还在传经布道,还在周游列国,还只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所以,我现在看到的天也是孔子看到的天。从这一点上来说,你可以超脱时空。可见,我在这个院子里散步,我没有想到什么用与不用,但是我可以打破时空,摆脱一切烦恼。这样的院子很多人都有啊,就算没有院子,他打开门也可以看到天呀!可是,今天我们有几个人去看看天,有几个人会想到这片天,也是两三千年前古人所看到的天?同一片天空,没有人去想。这个院子就是我们的心。在我们心里面有一个院子,有一片土地,在这个地方你是超乎“用”和“不用”的。所以,我说谈小用、谈有用,那只是把自己变小了。我们用《易经》,要能转缘为真,要能在无用处得大用。

猴哥带你探索易经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一起探索中国文化源头《易经》 第二讲 、我学《易经》的一些大感悟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