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二十三讲、孔子无奈离开官场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三模块、官声沉浮(9讲)

  第二十三讲、孔子无奈离开官场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你已经知道了,因为时过境迁,寡头们开始觉得孔子没有用处了,反对派还抓了他的两个学生,虽然没能整垮孔子,但矛盾已经闹到公开化的程度了。

  那既然都这样了,孔子会辞职吗?

  听起来,应该没有别的选择,但孔子并不愿意这么做。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孔子不是那种清高的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不会一有不顺心,就洗手不干。更何况,孔子这官位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他千方百计争取来的,想让他交出权力,也不是那么容易。

  再加上,他觉得,自己不是在为三桓工作,而是为国君和鲁国工作,寡头们不能为了私利就把自己赶走。

  可三桓能同意吗?孔子的仕途又会是个什么结局呢?

  这一讲,我们一起来看看。

  宦途得与失

  三桓现在的领头人是季桓子,他对孔子的态度是:既不想撕破脸皮,又想把孔子赶出政治圈子。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来看《史记》的记载。

司马迁写道,就在孔子和三桓寡头们僵持的时候,齐景公给鲁国送来了一个女子歌舞团,都是最顶级的美女。这季桓子呢就拉上鲁定公,带着这个歌舞团去郊外游玩,这是故意不让孔子和国君见面。

  你可能觉得这也太委婉了,要是孔子没领会到,怎么办?

  别急,这季桓子现在的大管家,是子路,他知道了老板的想法,肯定要转达给老师孔子。

  子路是这么说的:“看来老师您啊,当前是干不下去了,您最好是出国走走,换换环境吧?”这是动员孔子主动辞职,从鲁国政界淡出,到国外过渡一下。

  但孔子呢,他还在犯倔脾气,就是不肯让位。季桓子一看,你孔子不配合,那我就把你给闲置起来,这叫冷处理。

  比如说,按惯例,朝廷祭天仪式结束以后,要把祭祀的肉食送给大臣,这是高官的身份待遇。

  可这一次,孔子等了好几天,也没有等到该给自己的那块肉。不用问,肯定是季桓子给管事的人打了招呼,特意不给他的。

  这就让孔子很没面子了,他知道,再拖延下去多半还会有更大的羞辱,人家可能连工资都不给你发了。

  孔子不得不承认,现在是彻底没希望了,只能找借口辞职。于是,他交出了手里的权力,告别了鲁国政界。

  这么一来,他的官位算是“一撸到底”,彻底没有了。

  好在,孔子毕竟当过几年高官,算是进入了大夫阶层,那按照当时默认的游戏规则,就算他现在什么职务都没有了,这个大夫身份还是在的。

  但这不能认真追究,因为孔子并没有世袭的封邑,一旦没有官位,他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严格来说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大夫。

  所以,孔子获得的这个大夫身份,和他小时候认祖归宗获得的士人身份一样,都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经常有人怀疑,有人瞧不起。可以说,他一直是贵族圈子里面的另类人物。

  至于跟随孔子当官的那些学生呢,他们虽然没有跟孔子一块被撤职,但过了不久,他们也都陆续丢了工作,比如子路、子贡等等。

  失败政治家的可贵

  好,现在的孔子告别了权力,看起来是两手空空、没捞到一点利益,仿佛又回到了50岁之前的样子。从这个结果来看,他的从政生涯不算成功,好像注定是鲁国政坛上的匆匆过客。

  但我们能说,孔子就是天生的不会当官吗?

  如果我们回到当时,就会发现,其实孔子从来都不缺少选择的机会,他的失败并不是注定的。事实上,他本来可以走一条更现实、也更利己主义的道路。

  比如说,鲁国的三桓专权,最缺的就是理论上的合法性。如果孔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他完全可以放弃理想化的的政治理念,老老实实给寡头们当政治代言人。

  甚至,他还可以发明一套新的理论来论证和维护寡头专权的合法性,说这是最符合周礼的政治制度。

  这样一来,他就能得到三桓的信任,一直在政坛上占据高位。

  毕竟,搞理论建设就是孔子的老本行嘛,他不缺这种能力。

  而且,孔子在鲁国还有个优势。前面我提到过,他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所以按照当时的风俗,孔家是可以和鲁国上层贵族通婚的,比如他可以跟三桓家族攀个亲家什么的。

  这样的话,说不定就能建立起一个盘根错节的亲戚网络,让自己的家族永远跻身鲁国上层,甚至变成三桓之外的第四家政治寡头。

  这些道理,孔子不是不明白,他已经50多岁了,在鲁国朝廷也历练了几年,什么潜规则都懂,他只是不愿意这么去做。相反,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所谓的“道”,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

  而这,正是孔子的真正伟大之处,也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真正意义。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是在兼顾个人道德与社会功业上做出的努力,既有妥协,又不失去底线。

  齐景公给的待遇

  好,评价完孔子的这段官场生涯,让我们紧接着来关心一下,被赶出官场的孔子是个什么状态。

  我估计,现在的孔子,应该很不好受。你想,他刚从权力顶峰掉下来,这落差得多大,肯定很难一下子就适应。而且,周围都是熟人,恐怕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的。

  于是孔子决定,听子路的,出国换换环境。去哪里呢?就去齐国吧。

  这也好理解,毕竟他40岁以前,在齐国生活过几年。最近几年做官,和齐国的关系也一直不错。再加上,这些年来,齐国的国君一直是齐景公,孔子也很熟悉。

  讲到这里,我想澄清一个错误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孔子丢官以后,是直接去的卫国。这就跟我们说的合不上了。

  但我在前面的课程里讲到过,《史记》对孔子生平的记载是有些颠倒的,它把孔子这次去齐国的经历,写到了孔子30多岁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追随鲁昭公流亡的那一次。但我认为,这段经历应该发生在孔子56岁这年,他刚刚被撤职之后。

  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史记》的记载,齐景公这次接待孔子的时候,思考过一个问题: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接待孔子呢?

  如果按照接待孟懿子,也就是三桓里面排行第三的那位的标准,那就显得有点低了,孔子毕竟刚刚代理过大司徒嘛。可是,要按照接待三桓老大季桓子的标准,又有点高了。

  所以齐景公决定,折中一下,比孟孙高一点,但比季孙低一点。

  有了齐景公的这一番考虑,我们就好定位时间了。如果这段经历发生在孔子30多岁的时候,那他还没有当官呢,就一个普通贵族,怎么可能有三桓级别的国宾待遇呢?

  但要是放在孔子56岁的时候,就说得通了。虽然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在职了,但毕竟刚当过代理大司徒,完全可以按鲁国第二大臣的标准来招待。

  那这个标准孔子满意吗?《史记》说,孔子没有享受到第一大臣的接待条件,感到很不开心。

  而我认为,《史记》的说法肯定不对,别说孔子没当官的时候,哪怕是现在,刚从官场上淡出,他也不可能奢望自己的待遇能超过季桓子。毕竟,人家可是鲁国的真正老大,还是祖传的。

  孔子的不开心,在我看来,是因为他没能在齐国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要知道,孔子并不是去齐国散心的,他其实是去找从政的机会。

  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权力中心的生活,突然丢了官没法适应。而且按照春秋的惯例,大贵族是可以到国外谋发展的,这样的先例也有很多。

  但事实证明,孔子有点乐观了。齐景公虽然提供了很好的接待,但没打算给他任命什么实际职务。

  你想,孔子在鲁国没有太深的根基,那他对齐国就没什么用处。而且,现在他是和三桓闹僵了、丢了官才来的齐国,如果重用他,肯定会影响当前的齐鲁关系。

  既然在齐国没什么政治机会,孔子就打算去别的国家试一试。这就意味着,孔子要去往全新的未知世界了。

  那三桓是不是就可以降低警惕、不管他了呢?

  并不能。季桓子他们还是很担心孔子,怕他心怀不满在国外做出什么危险的事情来,比如跟阳虎联系等等。

  所以,三桓就通过当时的一个秘密国际情报网,来获取孔子的最新动态。要是你对这个国际情报网感兴趣,欢迎你去读课程里的“背景知识”。

  小结

  好了,到这里,我们这门课的第三模块,也就是孔子从政生涯这部分就结束了。

  他体验了火箭式的晋升,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推动了国家的改革。但因为坚持道义跟理想,孔子最终还是被三桓抛弃,被迫辞职了。

  你会怎么评价孔子的这段官场生涯呢?你觉得其中有没有可以扭转局面的可能呢?

  欢迎在微信群里留言,一起来讨论讨论。

  接下来的话,我们就要跟着孔子一起去周游列国了。这又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呢?

  我们下一个模块继续。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二十三讲、孔子无奈离开官场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