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古诗词大全

长寿山居元夕

金朝 :元好问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www.vee-doe.com]

隐约的灯火闪烁昏黄,寂寞地陪同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

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注释解释

①长寿山居:是诗人在内乡县白鹿原东崦(yān)修建的书斋。元夕:即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②微茫:隐约,模糊。

③漫:满,遍。

④三十九年:诗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岁。何限事:无限事。

创作背景

《长寿山居元夕》作于金哀宗正大五年 (1228),正大四年,诗人由河南镇平令政任河南内乡令,不久,老母病逝,诗人丁母忧居丧于此县境内的长寿山白鹿原乡,此诗写于次年元夕。

正当元夕时节,下了一场大雪。俗有谓“瑞雪兆丰年”,照道理本应心情欢畅,作为久盼人民得温饱的父母官,更应该举酒而预祝来年丰瑞。然而,由于诗人几经避乱流亡,亲眼看到蒙古军的屠城杀戮,亲自目睹了 “乱余村落不见人” (《高门关》) 的惨象,亲自体会到“六年河朔州,动辄得谤讪”(《别李周卿》)的坎坷与苦衷,因而心情特别沮丧;现在又因母亡居丧,就更是意绪难振了。诗中的暗淡寂苦虽然都是荒村实景,实际也与诗人此刻意绪相关。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这是诗人居丧处的山村实景。虽为正当年节时刻,但由于山村贫瘠,山农们家家都不过是“微茫” 的灯火,全不见敬神时那种灯火辉煌的景象。“共荒村”三字,写出了处处贫寒,一无例外。次句由 “黄叶漫山” 和“雪拥门”两幅画面组成,这既是山村年关时忽降大雪的自然实景,也说明了此地人民的寒苦,既听不到贺新年的爆竹之声,也看不到祝福新岁的喜庆场景。

“三十九年何限事”,感慨邃深。在这三十九年当中,金统治者日趋腐败,元蒙古军入侵,仅其家乡忻州,入侵者一次屠城,就杀死人民十余万(《中州集·王万锤传》)。幸存的人民,也都过着“军租星火急……鞭朴伤汝肌”(《宿菊潭》) 的痛苦生活。所到之处,看到的多是“并府虚荒久,大城如废村” (《娄生北上》) 的荒惨景象,这种情况何日可了?他亲为县令,想帮助人民 “努力避饥寒”又何曾做得到! 在外民族入侵的情况下,人民处在了 “想为奴隶而不可” 的时代,而诗人自己,也是事事难为,一事无成! 这“何限事”寄托了诗人多少深沉的慨叹!而“只留孤灯伴黄昏”正表现了诗人痛苦、孤寂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本诗纯系白描,质朴无华,而这种笔调,也正适合表现国难居丧而又忧国忧民的思想心绪。

诗文赏析
[搜索 即可回访本站]

《长寿山居元夕》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出世与入世的选择中,文人士大夫依旧挣脱不了俗世的樊笼,更不能游轫其中以畅然。即使是在隐盾避世之后,仍欲罢不能。正因为思绪如此,乃至情至性之表现,其终于忧患之情贯穿始末。此诗作于金哀宗正大六年己丑年(1229)左右。作者时已移居长寿新居。“结茅菊水之上,聚书而读之。”是其生活写照的一面。细读此诗,苍茫悲凉之气充盈全篇。作者取灯火微茫,荒野孤寂,漫山黄叶纷飞,白雪爬满门槛之意象,开篇视野开阔,再颉取单影伴黄昏之情,历目目,思渺渺,忆往昔,感今生,徒有一腔悲凉。

此诗既作于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令人不能不感受到诗人本身的忧郁。虽在此佳庆之际,家已团圆,但国未团圆,远山之外的金朝廷越来越受到来自蒙古铁蹄的威胁,作者虽身居山野,但忧国之思未断,本民族之情依旧。说到元宵节,其起源很古老。可以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演变为元宵节。 由此不难理解首联估计是作者见元宵将末,望苍茫大地,感慨系之,有乱世之忧怀。再叠加几个悲凉意象直接铺陈苍茫之景。

颔联中有“山”一意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有云: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之“忧端如山来,hong洞不可掇。”徐俯诗曰:“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绪。作者见山味愁,但更重要的是山外的时势。时蒙古大汗窝阔台已举兵南下侵金。金朝的抗蒙救亡进入艰难阶段,但仍金军有攻防能力,时有捷报。同时该联再加述之黄叶,白雪,此自眼中常景, “拥”字用的有点吸引眼球。

颈联转而追忆三十九年之经历,也是失意。或许是感慨功业未就,又无奈吧。 尾联依旧是在诉说悲凉与孤寂。初读此诗,觉有一股苍凉,进而跟着一同感受。但过后想想,始终还是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哀而不伤”,还是缺少点什么。

《长寿山居元夕》前两句写凄凉萧条的景色,这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写照;后两句由景抒情,是外景与内情契合而激起的心灵的颤动。以景显情,情景交汇,使这首咏叹节令的绝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忧国忧民的情感是遗山诗歌的主旋律。“黄昏”是迟暮感、没落感的象征;与黄昏为伴,意味着诗人在独自为自己的迟暮、金朝的没落而深深地忧伤。在诗人的心目中,元夕时热闹也好,清冷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浓重的家国之恨。这正是元好问的可贵之处,也是这首诗萧条冷落之中的积极内涵。

作者介绍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

阅读全文
元好问的古诗/名句
古诗词大全
唐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小学古诗大全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小学文言文 初中古诗大全 高中古诗大全 古诗三百首 古诗十九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写景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 春天的古诗 夏天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 冬天的古诗 雨的古诗 雪的古诗 风的古诗 花的古诗 梅花的古诗 菊花的古诗 荷花的古诗 柳树的古诗 月亮的古诗 山水的古诗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先秦诗人 古诗词考题 全唐诗 古诗十九首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长寿山居元夕_元好问_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