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十讲、曾参还原了真实的孔子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五模块、孔子的生前身后事(5讲)

  第四十讲、曾参还原了真实的孔子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上一讲我们了解到,在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团队遇到了一段困难时期。这时候,子贡成了孔门的顶梁柱,他搞了很多神化孔子的活动,把孔子塑造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

  靠着这些活动,子贡维持住了同学们的凝聚力,也让自己的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他神化孔子的事业并没有完全成功,就连孔门弟子自己编写的《论语》,也没把孔子描写成圣人,我们读到的只是一个作为学者的孔子,有着普通人喜怒哀乐。

  事实上,不光是《论语》,另一本孔门编写的《礼记》,也没有神化孔子。

  这就有意思了,神化孔子,对孔门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那为什么有的同学,偏偏就不跟着子贡走呢?

  这一讲,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谁让孔子走下了神坛。

  曾氏父子不一样

  这个答案其实不难找,只要锁定《论语》跟《礼记》这两本书的作者就行了。不过呢,书里并没有明说作者是谁,我们只能从细节来推断。

  在《论语》跟《礼记》里,一般提到孔子学生的时候,都是写他们的名,或者字,这是比较平等的称呼。

  只有曾参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一直被写成“曾子”。要知道,“子”在当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而且,除了孔子之外,“曾子”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从这两个细节来看,《论语》跟《礼记》的编写团队,应该都是曾参的学生。

  而曾参,很可能就是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一方面,他的言行,在这两本书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同时呢,曾参的个性和治学的风格,也跟这两部书的内容非常吻合。

  那看来,在真实记录孔子这方面,曾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那下面,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他。

  曾参是鲁国人,比孔子小46岁,比子贡小15岁,在孔门弟子里边,算是最年轻的一代。有意思的是,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子的学生。

  在孔子去世后,曾参也曾经出国去寻找机会。他去了刚刚崛起的越国,受到了越王勾践的优待,挣了很多钱。等他再回到鲁国,孔子的孙子都已经10几岁了。

  这位孙子名叫孔伋,他的父亲孔鲤、祖父孔子早都不在世了,而曾参父子两代都跟孔家很熟悉。所以,曾参就当了孔伋的老师和监护人。当然,这也跟曾参的经济实力有关,毕竟培养下一代需要不少钱。

  曾参的这个新角色,让他在孔门里拥有了很高的威望。所以到后来,是曾参带着自己的学生们,把孔子当年的言论整理了下来。他们的成果,就是流传后世的《论语》和《礼记》。

  《论语》记录真实的孔子

  另外,刚才我说过,曾参自己的风格跟这两部书很像。那他的风格是什么呢?

  就是很老实、也很蠢笨。在《论语·先进》篇,孔子对曾参的评价是“鲁”。这个鲁指的不是鲁莽,而是迟钝、笨拙的意思。

  而他的父亲曾点,我前面介绍过,是个很聪明、很洒脱的人,跟曾参完全不一样。那可以想象,有这么个蠢儿子,当年曾点肯定很恼火。史书记载,曾参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而且被打得很惨。

  但另一方面呢,蠢笨也意味着实在,曾参这个人没有花花肠子,别管做什么都实事求是。那他当然不会喜欢子贡搞的造神运动。

  不过,曾参当初的地位,还没法跟子贡相比。而子贡去世以后,曾参就比较有学术地位了。

  于是,他开始带着学生们,编写《论语》和《礼记》,整理孔子当年的言论。除了学术的目的,这也是想记载下一个真实的孔子,来反对子贡的造神运动。

  我们先来看《论语》。“论”的意思是汇编,《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汇编。

  这本书里记录的孔子言行,都是曾参和老同学们亲眼见到的,没有任何的虚构,也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孔子就是一位渊博的、真性情的学者,以及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尤其是,《论语》还专门写道,孔子不喜欢谈论“怪、力、乱、神”。这个记载很珍贵。

  因为孔子说过什么,比较容易记录,只要和孔子有过一面之缘,谁都可以说出一些。但孔子没说过什么,就不那么容易总结了,需要跟随孔子很久、对他非常熟悉,才能总结出来。

  而“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这条记录,恰好跟子贡塑造的那个圣人孔子完全不一样。

  我想,这可能是曾参对子贡很不满,才特意写下来的。因为孔子在世的时候,明确反对过造神,那老实的曾参自然要把孔子的这个立场坚持到底。

  《论语》对孔子的这些还原和记录,实际上,就是把他从子贡建造的神坛上拉下来,让他回到真实的人间。

  《礼记》中反人性的因素

  好,说过了《论语》,再来说《礼记》。

  《礼记》里的内容更多,也更杂。除了记录孔子言行,还记载了很多婚丧嫁娶的程序、祭祀的礼仪,以及各种行为规范。

  同时,书里还有些后世的作品。这是因为,古代的著作权并不严格,后世的人在传抄的时候也会往里面添加一些东西。

  在《礼记》这些比较庞杂的内容当中,关于孔子本人、以及孔子社交圈子的记录,都非常可信,也非常珍贵,是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

  比如我前面讲的,孔子早年母亲死了,他把棺材停在路边、到处打听孔纥的坟在哪里,这件事就是《礼记》保存下来的的。这是关于孔子私生子身份的直接证据。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编写《礼记》的人是子贡而不是曾参,那他肯定要神化孔子,编造更戏剧化的情节,而不会记录下一个这么真实的、有点儿惨的孔子。

  这么来看,由曾参来主持记录孔子的言行事迹,是历史的幸运。

  不过呢,曾参的笨拙,在有的地方也起了坏作用,歪曲了孔子原本的想法。比如,他把儒家的“礼”搞得很繁琐,甚至变得很残酷、有些违反人性了。

  这主要表现在《礼记》里面的家庭规范,又多又严格,几乎没人能全照着做,连孔子自己都做不到。

  比如说,书里规定贵族男人应该30岁结婚,所谓“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事实上古人都是早婚,比如孔子,20岁就结婚生儿子了。春秋所有的国君、贵族,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条。

  而最反人性的,是《礼记》里关于丧礼的规定。

  举个例子,如果遇到亲人刚去世,那家里人就要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做到所谓的“伤肾、干肝、焦肺”,也就是把自己往死里折腾。要嚎啕哭丧,同时还要接待吊唁者。

  你可能会说,刚才还说曾参很老实、很迟钝,那《礼记》里的这些规矩,也可能是孔子亲自传授、然后被曾参如实地保存下来的啊,不一定就是他歪曲的吧?

  确实,我们不能断定《礼记》里的这些内容,到底是孔子还是曾参发明的。但从现在能见到的各种文献来看,孔子亲口说出来的规范,从来没有这么变态、这么严酷的。

  更何况,孔子这个人虽然总结过很多伦理规范,但他也喜欢讲权变,也懂得搞变通,并不会一味地坚持原则。

  而且,孔子年纪越大,对规矩就看得越淡。他晚年喜欢的,就是曾参的爸爸曾点,因为曾点很洒脱,不守规矩。

  所以,我认为,《礼记》里那些过于严苛的规范,很可能跟曾参有关。

  像我前面说的,他很老实、很迟钝,所以可能在记录这些规范的时候,只知道强调清规戒律,而不像孔子那样,关注礼仪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作用。

  曾参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让儒家学说变得很教条、甚至有些反人性。而这些教条,又被后世的一些儒家学者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在宋朝,朱熹这些理学家甚至要全面贯彻《礼记》的规矩。

  这么一来,就把儒家变成了所谓的“吃人的礼教”。可以说,儒家文化的负面形象,一大半来自《礼记》的这些规矩。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些人批判儒家思想,干脆就把这笔账算在了孔子身上。这其实是不对的,等于是让孔子替曾参背了黑锅。

  小结

  好,总结一下。孔子死后,先是子贡从团队和个人的利益出发,开始了一场神化孔子的活动,当时的效果还不错。

  但这只是为了现实利益的权宜之计,不是所有弟子都同意这么做的,老实的曾参就很不喜欢。于是,到了他牵头编写《论语》和《礼记》的时候,就专门记录了孔子真实的那一面。

  可以说,子贡和曾参,一个是在造神,一个是在纪实。对于孔门,或者说对于儒家,他们的工作都有价值。

  在现实功利的层面,子贡起的作用更大,而从学术和思想的层面来看,曾参的价值更大。

  而曾参的工作,又有两面性。他记录了真实的孔子形象,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他也把儒家的一些学说搞得很冷酷,缺少人情味,这是歪曲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帮倒忙。

  如果我们理清楚这些来龙去脉,把孔子的还给孔子,把曾参的还给曾参,就更能理解真实的孔子了。

  那到这里,我们的课程就全部结束了。希望这四十讲的内容,能带你回到两千年多前,看到一个曾经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孔子,而不是后人口中的那个孔圣人。

  最后,我想请你在微信群里留下你听完这门课的最大感受,以及你很感兴趣但我没有还讲到的话题。

  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再见!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十讲、曾参还原了真实的孔子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