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六讲、孔子的晚年生活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五模块、孔子的生前身后事(5讲)

  第三十六讲、孔子的晚年生活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外面游历了十几年之后,孔子终于跟三桓和解,正式回到了家乡鲁国。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课程的最后一个模块,来看孔子的生前身后事。

  孔子回家的时候,已经68岁,在那个时代算是高寿了。而且,孔子跟三桓和解,也是三桓的新一代领导人季康子先递的台阶,因为季康子很看重孔子的学生们。

  听起来,孔子的晚年生活应该会很舒适,说不定还能在政治上拥有一点发言权。

  但事实上,这些都没有发生。那孔子回国后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会因此觉得失落吗?

  这一讲,就让我从三桓对孔子的态度,开始讲起。

  尊而不亲的顾问

  当孔子回国的时候,鲁国上层比他资历还老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

  就说季孙氏家族吧,孔子10几岁去参加季孙氏宴会的时候,在位的是季武子,他是现在季康子的爷爷的爷爷,中间隔了整整五代人。

  而现如今的三桓里面,最年长的是孟懿子,他在三十三年前做过孔子的学生。

  可以说在鲁国,68岁的孔子,算得上是“国老”了,也敢公开批评三桓了。要知道,在这之前,孔子再不满意三桓专权,也只能说一点“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种打擦边球的话。

  而这时的三桓呢,表面上也很尊重孔子,不会去计较他的言论。有时遇到重大问题,他们还会派人征求一下孔子的意见。至于听不听呢,就不好说了。

  军队国家化的难题

  来看个例子。

  上一讲我们提到,孔子跟三桓和解之前,齐国跟鲁国打了一仗。这场战争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各家贵族都打小算盘,想拥兵自重、保存实力,不愿给国家出力打仗。

  结果战场上表现最出色的,反倒是孔子的学生们。

  所以,为了应付接下来的战争,季康子就想扩充鲁国的兵力,建立一支国家军队,来提高作战效率。

  他和大管家冉有商量了一个方案,想按贵族们拥有的封地的大小,来收税组建国家军队。

  这其实就是后来战国时候的军事制度,但对现在的鲁国来说,有点太超前了,阻力很大。因为一旦提倡“军队国有化”,各家贵族就不能再养私家武装。

  同时,大家也都很清楚,鲁国掌权的一直是季孙氏家族。那别人家肯定会怀疑季康子的动机:我们把钱交上去,把我们家族自己的士兵变成所谓的“国家军队”,那会不会变成你季孙氏一家独大呢?

  季康子也知道新政策不好推行,所以他就让冉有去找孔子,征求一下他的意见,希望他表态支持新政策。

  孔子一听,立马就表示了反对。因为他只认可传统的贵族制度。如果强化国家政权,把贵族阶层的特权和功能都剥夺了,孔子觉得没法接受。

  再说季康子这边,虽然没能得到孔子的表态支持,他还是推行了新政策。当然,最后没能成功。因为孟孙、叔孙两家不肯配合,下面那些小贵族也不愿丢掉自己的利益。

  你看,季康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的确想到了孔子。但最后呢,他并没有把孔子的反对当回事,纯粹就是走个过场。

  如果孔子支持,那自然好,可以借孔子的声望给自己造势。但他要是不支持,也不会影响季康子的决定。

  这里呢,我想顺便多说两句季康子的这个新政策。如果他这轮改革成功了,那鲁国就算是开创了战国变法的先河。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国家政权该朝哪个方向走,大趋势已经很明显了,连季康子这种无能之辈也看得出来。但是,如果寡头共和的形势很均衡,几家互相掣肘,集权这一步就始终迈不开。

  我在前面说过,孔子搞民间教育事业,事实上是在给贵族制度挖墙脚,给官僚制创造条件。但在私人情感层面,孔子还是没法彻底否定世袭的贵族制度,所以他会反对季康子的政策。

  这也是他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之处。

  好,三桓对孔子的态度,我们就了解了。他们是表面上尊重,但实际并不听孔子的。

  学生也不听老师

  而孔子现在有好些学生,都在三桓的手下工作,特别是冉有,他可是季孙氏的首席大管家。那一边是老师,一边是老板,他们会不会感到为难呢?

  其实,这些能当官的学生,都比孔子圆滑,不会死守着他的那套理论。但这么一来,孔子就很失望了,他因此批评过冉有好几次。

  比如说,冉有整天帮老板季孙氏搜刮百姓、增加收入,孔子知道以后就很愤怒,他说:“冉有不配当我的学生!你们谁见了他,就替我骂他!”

  冉有听说后,虽然有些紧张,但他也没有改正。不过这以后,他和季康子再谋划什么事,就尽量瞒着不让孔子知道了。

  再比如呢,有一次,季康子准备按照周天子的规格,去祭祀泰山。孔子听说后,就质问冉有说:“季孙肥他这么无礼、僭越,难道你就拦不住吗?”

  冉有说:“我真是管不了啊。”

  孔子没办法,赌气说:“好吧,你们尽管去拜,就算泰山神有灵,也不会保佑你们。”

  你看,对于这些不听话的学生,孔子是想骂就骂。

  那三桓对他只有表面上的尊重,孔子又是什么态度呢?他还是很有分寸的,会给彼此都留面子。毕竟,孔子的很多学生都在给三桓工作,不能把关系真搞僵了。

  从《论语》来看,晚年孔子在跟三桓打交道的时候,还经常表扬自己的学生,列举每个人的优点,希望他们能继续得到提拔、重用。

  作为老师,孔子也算是用心良苦了,他一直反对寡头们垄断政权,但为了学生们的前途,他也会去跟寡头们周旋。

  变成无为心态

  这样来看,孔子晚年在鲁国的生活,并没有我们之前想像的那么安逸。那孔子心里会不会觉得失落呢?

  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特别是70岁之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变得超脱起来了。他不再整天梦想着参与政治、改造现实,而是开始享受日常生活里的乐趣,更加喜欢“无为”的境界。

  举个例子。孔子年轻的时候,一直希望能恢复周公开创的政治秩序,甚至睡觉都经常梦到周公。但到了晚年,他就没有这股热切的劲头了。

  在《论语》里,孔子是这么说的:“早年,我经常梦见周公,现在已经很久不做这种梦了,我这是真的衰老了!”

  当孔子褪去了追随周公的理想之后,他开始喜欢上古的舜帝。据说,这位舜帝的特点,就是不爱管事儿,总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

  孔子说:“舜这就是无为而治嘛!哪里用得着忙忙碌碌呢,安安静静坐在位子上就行了。”

  除了不想再花精力搞政治,老年孔子对自己的教育事业,也没以前看得那么重了。有时候,弟子们想邀请孔子开课,他也懒得讲了。

  随着事业上追求的减少,孔子开始静下心来,享受日常的生活。我们来看《论语》里的一段记载,也是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

  话说,有一天,孔子跟四个学生坐着聊天的时候,他提议说,大家可以聊聊自己的理想。

  先发言的三位,是子路、冉有和公西赤。子路的梦想,是治理一个像鲁国、卫国这么大的国家。冉有的理想小一点,他觉得自己能治理一个方圆五六十里的小国。而公西赤呢,他想当个成功的外交官。

  孔子听了,觉得这三位的志向都太宏大了,不够现实。

  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叫曾点。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当春天来了,叫上五六个老朋友,带上自家孩子去郊游,到河里游个泳,看看农民求雨的表演,最后哼着歌回家。

  孔子听完了,长叹一声说:“哎呀,我还是喜欢曾点这个主意!”

  其实啊,孔子当年怀抱的理想,可不比子路他们三位小。但过了70岁,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他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我们来回想一下,孔子奋斗过大半辈子,他当过大司寇,但搞的那些改革都没成功,鲁国的寡头问题依旧存在。在国际事务上,他参与的东方联盟也早瓦解了。他周游列国的时候给楚国人出过力,但南方最后崛起的新霸主,却是楚国的敌人,吴国。

  你看,在历史的大洪流里,孔子这些年的努力其实很微弱,甚至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随着年纪的增长,老年孔子慢慢变得平和了。

  在《论语》里,孔子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到70岁以后,就一点出格的想法都没有了,开始享受日常的生活。同时,他看眼前的社会,也觉得没有那么多不顺眼的事了。

  小结

  好了,在这一讲,我们知道了孔子回到鲁国以后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十全十美,不时也会有遗憾跟冲突,但他的心态非常好。

  因为孔子晚年,对政治事业已经看得很淡泊了,也更加珍惜日常生活里的乐趣。

  这样一来呢,他也有更多精力搞学术了。后世熟悉的六部儒家经典,所谓《诗》《书》《礼》《乐》《易》以及《春秋》,就是孔子晚年编辑整理的。

  而除了政治和学术事业,孔子还有他的家庭,这方面我们前面讲得很少。那他的家庭生活幸福吗?他跟妻子、跟儿子相处得好不好呢?我们下一讲继续。

  最后,给你留个思考题:从孔子的经历我们能看到,人的心态和追求,会随着人生阶段跟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你觉得这是人生的周期吗?有没有例外呢?欢迎在微信群里跟大家讨论。

  好,我们下一讲见。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三十六讲、孔子的晚年生活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