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十一讲、孔子追随鲁昭公没有成功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二模块、孔子中年失意

  第十一讲、孔子追随鲁昭公没有成功

  你好,欢迎来到“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里,孔子下决心去齐国投奔流亡的鲁昭公。那他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给昭公效力尽忠,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个好前途呢?这一讲,我们一起来看看。

  既然孔子去齐国是追随昭公,那他的前途如何,首先得看鲁昭公混得好不好。如果齐国见死不救,甚至跟三桓勾结、对昭公下毒手,那孔子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

  这个担忧,说起来,在当时发生的几率很小。因为按照春秋时候的国际惯例,别管是国君还是贵族,如果在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到了外国,那这个国家就有接纳的义务。孔子的祖先,也就是这么从宋国逃到鲁国安家的。

  对于流亡的国君,其他的诸侯国不仅要收留,还要尽量帮忙。比如进行军事援助,或者是施加外交压力,帮助他回国掌权。

  我们今天常说,国家之间互不干涉内政,但春秋时候不一样,因为当时列国的贵族社会是一个整体,关系很密切,它们当然有义务互相帮助。

  齐景公的国际义务

  鲁昭公这次逃亡的目的地是齐国。作为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大国,齐国照顾昭公一行人,可谓是尽心尽力。

  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他得到鲁国动乱的消息,连忙派人到边境上接待昭公一伙人,不仅提供食宿,还派军队保护他们,抵抗三桓的追兵。

  安顿好了以后,齐景公又派使者到各国通报:鲁国发生了大臣叛乱,把国君赶到了我们齐国,希望列国尽快提供救援,平定鲁国内乱,帮助鲁君回家。

  齐景公的这些表现,可以说是严格遵循了春秋国际惯例,非常仗义。

  只可惜,其他国家的援助一直没有出现。不过,这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鲁昭公逃亡的时间,实在是太不凑巧了。

  就在这期间,远在洛阳的周天子家也在闹内战。这周王家的事情,当然要比鲁国重要得多啊,各国都在忙着调解王室内乱,顾不上鲁昭公这头。

  更倒霉的是,当时的诸侯盟主也没空管鲁国。因为就在最近,晋国内部几个大贵族关系很紧张,就要打内战了,根本顾不上履行自己作为盟主的义务。

  既然盼不来国际援助,齐景公干脆自己派军队去进攻鲁国,试图打垮三桓势力、护送鲁昭公回国。但很可惜,并没能打进鲁国去。

  毕竟,齐国只是帮外人的忙,打起仗来自然有所保留,不想受太大的损失。但三桓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拼死抵抗。

  既然一时半会儿无法用战争解决问题,齐景公就决定,在齐国跟鲁国交界的地方,划出一小块地方,把鲁昭公跟他的流亡小朝廷,就安置在那里。

  小朝廷里难谋职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孔丘的、名不见经传的小贵族来投奔流亡政府,希望谋个一席之地、为国君效力,他的愿望能够得到满足吗?

  理论上好像问题不大,流亡政府嘛,反正官位都是虚的,给孔子个有名无实的职位应该不难。但这只是局外人的猜测,要真了解内情,就没这么乐观了。

  要知道,这流亡小朝廷里面关系也很复杂。就说现在的鲁昭公吧,他的一群儿子们整天围在他身边,吵吵嚷嚷地,都想争夺太子的位置,斗得很是激烈。

  至于其他的大贵族,更是各怀鬼胎。每次遇到什么大事,像是有新人来投奔,或者是三桓那边派人来求和,流亡政府的上层人物都要吵成一团。每个人都想保护自己的利益、坚持自己的主张,从来都达不成一致。

  比如说,三桓里面排第二的叔孙昭子,有一次专门赶来调解,希望鲁昭公这群人回去。结果,流亡政府里面吵得不可开交,还有人想暗杀叔孙昭子,把他吓得立马就跑回了鲁国。

  不久,主和派叔孙昭子就病死了。这下,三桓和鲁昭公彻底没法和解了。

  这么说起来,鲁昭公现在的境况并不比从前好多少,以前是被三桓操控,现在是生活在流亡贵族们的争夺之中。

  其实,这些上层政治斗争,在鲁国宫廷里早就有了。但那时的孔子没机会接触到。现在,这些人都扎堆在了一个小地方,可以争夺的资源更少了,内讧自然就更激烈。就像俗话说的,“庙小神灵大,坑浅王八多”。

  那么,如果这时候,35岁的、没权没势的小贵族

  孔丘来到流亡朝廷,自称要给国君效力,这些流亡高层会怎么看待他呢?

  肯定是把他看成半路杀来的竞争对手,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这些人甚至会觉得,孔子的行为很可疑。

  毕竟,你以前连一官半职都没有,凭什么觉悟就这么高呢?再说,你在孟孙家当着家庭教师,衣食无忧,不是混得挺好的嘛。如今跑到这里来蹚浑水,究竟想干什么?当卧底吗?

  孔子还真没法澄清这些质疑。他这么做,很大程度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但很可惜,这打动不了流亡政府里的大人物。毕竟,彼此都没在一个频道上,根本没法产生共鸣。

  进不了流亡政府的话,就意味着孔子之前的构想全都落空了。更惨的是,没有工作,他也就没有工资来应付生活,得抓紧时间另谋生路。

  他运气还不错,很快就在一个齐国大贵族家里找了份工作。这个大贵族叫高昭子,是齐国很有名的老贵族世家。以孔子当时的能力,可以给高家做点文书工作,或者继续当家庭教师。

  自从有了这份工作,孔子就在齐国都城临淄上班了。这里离鲁昭公的小朝廷很远,坐马车至少要走四五天。这样一来,他跟流亡政府就更打不上什么交道了。

  这次在齐国,孔子生活了好几年,除了他的雇主高昭子,他还认识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丞相晏婴等等。

  那孔子会因此得到什么机遇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君君臣臣是什么

  在高家,孔子作为有文化、懂礼仪的雇员,时常会陪自己的主人会见访客。这些客人里最尊贵的就是齐景公。因为齐国国君不爱端架子,一直有到大臣家里做客的习惯。

  有一次齐景公来高家,孔子恰好在会客现场,他甚至还陪国君聊了几句。

  对三十多岁的孔子来说,这是很难得的经历。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君,第一次跟国君对话。《论语》和《史记》对此都有记录。

  齐景公之前听说过孔子,知道这个年轻的鲁国小贵族很有学问。于是他问孔子:搞政治搞到什么样,才能算成功呢?

  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有当国君的样子,臣下要有当臣下的样子。父亲、儿子,行为也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句大实话么?感觉没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别忘了,这段对话发生的时候,鲁昭公还在齐国流亡呢。

  在这个大背景下面,齐景公这么问,其实也是想吸取鲁昭公的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孔子的回答呢,也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来总结的。毕竟,他现在已经见识过了三桓、鲁昭公和昭公身边那群人,知道君没个君样、臣没个臣样会有怎样的后果。

  你看,这段对话其实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

  齐景公听到孔子的回答后,很是赞同,说:是啊,当臣子的要是不像个臣子,那农民收的粮食,还轮得到我吃吗?

  这样来看,孔子的回答应该很对齐景公的胃口。那齐景公会因此赏识、提拔孔子么?

  《史记》里说,齐景公这次和孔子聊得很开心,想赏赐给孔子一块封邑。这就意味着孔子有机会成为齐国大夫、也就是高级贵族了。但是,齐国丞相晏婴出于妒忌,说了孔子的坏话,搞黄了这事,让孔子失去了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

  这听起来很有戏剧性。但我告诉你,这件事第一次出现在史书里,是在《史记》。更早的文献,像《论语》跟《礼记》里,都没有写。

  这就很可疑了。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并没有真的发生过。根据史料来看,这时候孔子的身份并没多重要。再加上,此时的齐景公已经在位三十多年,见过很多大世面,都快成精了。君君臣臣的这个大道理他早就知道了,根本不用等孔子来告诉他。

  齐景公最根本的目的,其实是想转弯抹角、打听鲁昭公流亡朝廷里面的一些具体动向。但孔子并没有在流亡政府里当官,这方面他很难满足齐景公。所以,他也不可能因为这次对话,获得一块封邑、变成高级贵族。

  封邑的这个传闻,很可能是后人出于猎奇心态、创造的故事,然后被司马迁贸然写到《史记》里面去了。

  小结

  总之,孔子在齐国虽然认识了不少上层人物,但并没有找到什么发展机会,只能给大贵族当个临时雇员。听起来,前途不是很光明,但他现在站到了三桓对立面,鲁国已经是有家难回了。

  那孔子就这样一直在齐国待下去么?之后会不会出现什么转机,让他可以重新回鲁国呢?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 春秋的时候,列国的贵族社会是一个整体。国君或者贵族要是在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到了外国,那这个国家就有接纳的义务,甚至还要尽量帮他回国继续掌权。

  2. 孔子追随昭公到齐国后,并没有如愿进入昭公的小朝廷,为了生计,他只能去给齐国的大贵族打工。

  3. 孔子在齐国见到了齐景公,还讨论了政治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这一论点。但这并不是齐景公最想打听的,所以孔子也没能因此得到什么新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十一讲、孔子追随鲁昭公没有成功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