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第一模块、三十而立(15讲)

  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你好,这里是“猴哥带你读懂孔子”。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历史。

  在上一讲我们了解到,孔子虽然成了孔家人,但并没有完全被贵族阶层接纳。这是因为要成为一名贵族,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比如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有贵族的社交礼节、行为规范等等。孔子生长在底层农家,以前一点都没接触过这些,所以他现在需要从头补课。

  众所周知,后来的孔子可是公认的有知识、有学问。那么,这些贵族的功课,他是怎么补上的呢?

  不仅后世的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孔子晚年的时候也经常有人想打听,因为那时候他的学问名声已经很大了。

  在《论语》里面,卫国的一个贵族就向孔子的学生子贡提问:孔子的知识都是跟谁学的呢?

  子贡的回答是:现在有点知识的贤人很多啊,孔夫子从谁身上学不到东西呢?难道非得有一位固定的老师才行吗?(《论语·子张》)

  子贡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所谓“圣人无常师”。

  这个回答,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就是我们中学语文学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和子贡的回答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孔子一直在跟自己认识的各种人学习知识。

  春秋贵族的文化传承

  从孔子自己的陈述来看,他没有正式上过学,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全是靠零零星星的自学。那为什么孔子没机会上学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一点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时代都有哪些受教育的途径。

  在比孔子早二三百年的西周王朝,朝廷已经设立了贵族学校。当时就叫“app雷电竞 ”,但规模不算大。到西周崩溃之后,王室的实力不行了,这种朝廷学校就没有了,孔子当然也没机会看到。

  除了朝廷的“大学”,还有另外两种贵族教育: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这两种生命力比较强,在孔子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先说家族传承。在西周甚至更早的商朝,很专业的知识都靠家族内部传承。比如,负责给朝廷管理文件的官员叫“史”,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书记官、文书官。

  这种文书官往往是家族传承,连续好多代人都担任同样的职务。他们有自家传承的一套学问,不仅能读写,还能观测天文、推算历法等等。比如在西周传承了好几代的“微史”家族,这个家族曾经有很多青铜器出土。

  说完家族传承,再来看私家教育。那时候的高级贵族为了教育孩子,会聘请有文化的小贵族担任家庭教师。孔子后来就曾经给大贵族当过家庭教师,我在后面会介绍。

  上面这两种教育方式,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但孔子都没条件。因为孔家人丁稀少,本家里没人能教他,所以不会有家族传承。私家教师的话,他更请不起,他父亲没留下什么遗产,年轻的孔子也还不算富裕。

  所以,孔子只能搭搭便车,抓住各种机会请教别人,主要是请教那些有文化、又愿意帮助他的贵族人士。

  为什么十五岁才学习

  那孔子是什么时候开始到处请教,自学成才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按孔子自己的说法,是十五岁才开始。

  在《论语·为政》篇里面,有一段孔子对自己一辈子的总结。我们熟悉的好几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这段话第一句是什么呢?就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十五岁好像有点晚了,以前很多学者都猜不透,觉得圣人从小就应该勤奋学习啊。结果孔子自己的陈述,完全不符合大家这种心理预期。

  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你可能也听过,说孔子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玩祭祖宗的游戏,这好像预示着他很早就开始学习了。

  这个说法来自《史记》,原文是:“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俎和豆,都是祭祀祖先时候用的礼器。

  你看,这就和《论语》的记载不一样了。在《论语》里面,孔子说自己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学习,还说他自己小时候没有什么学习条件。这两个不一致的话,我们当然首选《论语》,因为它产生得更早、更可信。

  其实,根据我们前面一两讲的课程来看,也是《论语》里的说法更可取。你想,孔子认祖归宗成为贵族,是在他十几岁母亲去世这年。这时候,他才突然发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以前,孔子作为一个底层农家的孩子,只要会种庄稼、养猪、捡野菜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完全没有学习条件啊。

  那是不是说司马迁的这个记载完全没有道理呢?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史记》的这句话。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小时候跟着单亲的妈妈长大,他的家庭里完全没有父系亲属,也就没有对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动。所以看到别人家祭祖,他会很羡慕。那自己做个游戏,摆上几个盘子碗儿,磕头拜祭一下,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补偿。

  在孔子后来的学术思想里面,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和祭祀礼仪,这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家庭生活的缺憾。

  这样的话,孔子小时候的行为就算不上是有意识地去学习礼仪,和他说自己十五岁才有志学习也不矛盾。

  晚学者的发愤图强

  跟其他的贵族相比,孔子开始学习的时间晚了很多,他自然要努力补课。《论语》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孔子进了鲁国的太庙,见到每个陈列品都很好奇,都要问问别人:这是什么东西?那有什么来历?原文是:“子入太庙,每事问。”

  我先解释一下:太庙是鲁国国君的祖庙,也是国君家族的纪念品陈列馆,有点像现代的国家博物馆。在春秋时代,下层人没有机会进入国君的祖庙,只有贵族才行。所以当孔子有了进太庙的机会,他看东西什么都觉得很新鲜,急着想要补课学习。

  《论语》里还说,孔子的这种表现,让贵族圈子里一些人不理解。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陬人家的孩子懂礼啊?他看见什么都要问!”

  这里说的陬人,就是早已去世的孔纥老爷,因为孔纥管理过陬这个地方。那时贵族们互相称呼,喜欢用官职、封邑或者管理过的地方,这样显得体面。所以孔纥就被称为陬人,孔子就成了陬人家的孩子。

  说起来,孔子母亲也是陬这个地方的人,但这里的“陬人”跟她没关系。因为那时候,底层农民是得不到这种体面称呼的。

  我们回到参观太庙的孔子。听到有人说他不懂“礼”,孔子自然要给自己辩护。他说:我这样做才符合礼啊!

  这其实是说,我本来不是贵族圈子的,没这种学习机会。现在看到什么学什么,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贵族,这就是在遵守“周礼”啊。

  毕竟,人家这么批评,就等于已经承认他是“陬人”孔纥老爷家的孩子了。孔子当然高兴,他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了。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这贵族身份嘛,不能给陬人孔纥老爷丢脸。

  《论语》的这个记载很生动,但它没写当时的孔子多大年纪。后世曾有人猜测,这是孔子五十多岁时候的事情。理由是,五十多岁的孔子已经是鲁国的大司寇了。

  按常理来推断,只有很高级的官,才有资格进国君的祖庙嘛。如果是十几岁就去的话,好像小贵族的身份不够格啊。

  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因为它把太庙误解成一个戒备森严、高不可攀的地方了,只有高级官员才能进去。但其实孔子那时候的太庙并不是这样的,春秋各国国君的宗庙,对于普通的士人贵族都是开放的。虽说春秋时代的底层人没有参观太庙的资格,但对普通贵族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再说,五十多岁的孔子已经很有名了,别人谈论他的时候也不需要再提他父亲的名字。这里称呼孔子是“陬人之子”,就因为他还是个不知名的少年。

  这种现象在现在也很常见:在老家的熟人圈子里,大家都习惯管年轻人叫作谁谁的儿子或女儿;等这些年轻人混出名堂后,人们往往就会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了。

  从太庙这件事我们也可看到,少年孔子的学习欲望非常强。本来孔子做人各方面都很低调,但学习起来就不低调了,可谓是发愤图强的典范,所以他后来才成了大学者。

  小结

  总结一下,在贵族垄断文化的时代,孔子没有家族传承,也请不起私教,在学习上只能靠自己。再加上他起步晚,十五岁才开始正式学习,能有后来的那番学问,全靠自己刻苦努力、到处求学。

  这一讲介绍了孔子成为贵族之后要怎么学习,那他都需要学习什么呢?这就多了。作为一名春秋贵族,要能文能武,还要了解整个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历史背景等等。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看课程里的背景知识。

  至于刚成为贵族的孔子,他在学习之余,还得想办法养活自己。既然不再当农民了,他就需要找一份适合贵族身份的工作。那他第一份工作是干什么的呢?我们下一讲见!

  划重点:

  1. 孔子出身低微,无法接触到贵族阶层独有的家族传承和私家教育,他能有后来的学问,全靠自学跟四处请教别人。

  2. 孔子是十五岁成为贵族后,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因为以前他只是个底层农民,既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也完全没有学习的条件。

  3. 因为学习起步的时间比其他贵族要晚,孔子不但学习欲望很强,看到什么都会问,同时也格外刻苦。

       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孔子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孔子第四讲、孔子补习贵族功课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