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二十六讲:治世明君汉文帝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二十六讲、治世明君汉文帝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史记》中治世明君的代表,汉文帝。

  在中国历史上,“治世明君”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所有帝王都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也是百姓心中“好皇帝”的最高标准。这类君主往往有宽宏的胸怀,爱民如子,更重要的是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治世明君”的皇帝并不少,而要说最早刻出这样一类君主典范的, 还是司马迁。在他笔下,汉文帝刘恒就是这样一个治世明君。

  夹在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之间,大家对汉文帝的印象,可能就是“文景之治”,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文景之治”中的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对此,司马迁给了我们一份答案。在《孝文本纪》中,司马迁紧扣汉文帝“仁德”这个要点,一共用了四十三个“德”字,对历史中的汉文帝刘恒进行了聚焦和还原,一个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又爱民如子的治世明君形象跃然纸上,给后世所有帝王,提供了一个范本。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史记·孝文本纪》)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史记》,看看在司马迁笔下,汉文帝是怎样一个人。

  从谏如流

  对于汉文帝这个人物,第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特点,就在于他足够包容,能做到从谏如流。

  当时,汉朝的法令中,有一条诽谤罪,还有一条妖言罪。诽谤罪,特指老百姓对官员,或下级官员对上级官员的言论抨击。而妖言罪,则是主要针对底层老百姓,以妖言惑众为罪名限制老百姓的言论自由。

  这两条法令,都让汉文帝给废除了,废除的时间是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在汉文帝看来,当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和官僚集团,都不敢随便说话的时候,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皇帝。与此同时,汉文帝还号召全体朝中大臣认真思考皇帝的过失,积极推选贤良方正、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来纠正皇帝的错误。

  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史记·孝文本纪》)

  你看《史记》就会发现,与前后两代皇帝相比,汉文帝当政时期,敢于直言劝谏的人特别多,最典型的就是张释之。

  张释之是汉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以执法如山著称,即便是面对皇帝,他也敢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路上恰好遇到一个来长安的外地百姓。

  这个人第一次见到皇帝出巡,出于紧张,躲在一座桥的下面,想等车队过去后再离开。但是这个人没有经验,他以为车队已经过去了,其实过去的只是开路车队。等他从桥下出来时,恰好就惊到了皇帝的马车。

  虽然没有发生意外,但汉文帝非常生气,想重罚这个乡巴佬,但张释之只判了这个百姓罚款。对此,汉文帝很是不满。张释之并没有因为皇帝生气,就改变判决结果,而是拒绝了皇帝,坚持按照法律判决。

  最终,刘恒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还称赞张释之,说廷尉就应该这样。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和汉文帝类似的互动,司马迁在《张释之冯唐列传》中还写了很多。如果单独看,你可能会觉得张释之真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忠臣典范。但我提醒你注意一点,同样是这个张释之,在汉文帝死后突然不敢说话了。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景帝立,释之恐”,意思是汉景帝登基,张释之就陷入了恐惧状态。

  为什么景帝继位,张释之忽然害怕了呢?根本原因在于,景帝与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景帝对待臣下非常刻薄,而且喜欢记仇,睚眦必报。后来,张释之在汉景帝时期果然一事无成,连张释之的儿子也因为太坚持原则而被罢官,从此再没有返回官场。

  因此,张释之敢于坚持原则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汉文帝这样一个从谏如流,宽宏待人的皇帝,也就不可能有张释之的传奇。

  知人善任

  在司马迁笔下,汉文帝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二点,就是他能识别人才,知人善任。

  著名的才子贾谊、晁错,都是汉文帝发现的人才,并得到了破格提拔。在武将里, 汉文帝发掘、储备了周亚夫和李广两位将才。这里面,汉文帝发掘周亚夫的故事,尤其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当时,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调集了六路大军,保卫长安,周亚夫是其中一路的指挥官。当时,汉文帝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但他仍坚持带着慰问品,亲自去各个军营慰问将士。在这个慰问的过程中,各地军营的指挥官都为了配合君王的视察,穿着日常礼服欢迎汉文帝,而且任由汉文帝的车队在军营中移动。

  然而,等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在的军队,周亚夫却坚持用战争状态下的君臣礼节接待汉文帝,不跪拜,而且他还要求汉文帝的车队必须按规定移动。

  这个做法让汉文帝身边的很多臣子颇为不满,但汉文帝反而因此看重周亚夫,认为这才是真正将军该有的样子。第二年,汉文帝去世,临终前他特别交代儿子汉景帝,未来如果发生战争,真正可以委以重任的将军只有周亚夫。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成功平定了叛乱。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除了周亚夫之外,你会发现,汉文帝在跟其他有才能的朝臣互动的时候,都是保持着谦虚和谨慎。他尊重人才,能够听取他人的劝谏,更能发掘人才真正的价值,委以重任。

  爱民如子

  汉文帝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君主。

  这可不是口头随便说说的。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以身作则,鼓励农桑,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赋税和徭役,但凡遇到有对百姓生活不便的禁令,他就废止来便利百姓。

  而在我看来,最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还要数他在死前立下的遗嘱。司马迁非常看重这篇遗嘱,将其完整收入了《史记》的《孝文本纪》之中。

  我在这里给你展开讲讲。

  这篇遗嘱一开篇,就先从哲学高度来看待生死。汉文帝认为,世间万物,最终都会死。死是天地之理,是物之自然。所以,不值得为了一个人的死,让活人跟着受罪。

  但是,按照当时的传统做法,皇帝死了,整个天下都要跟着表达哀伤。首先,长安城要成为全国最伤心的城市。老百姓要在官员的组织下,到皇宫外痛哭流涕,比着看谁哭得更伤心。同时,整个国家都要处于集体办葬礼的状态下,结婚之类的重大喜事都要全部取消,喝酒吃肉也在禁止的范围内。

  对这些繁文缛节,汉文帝全部进行了改革。

  他在遗嘱中说,坚决不允许组织老百姓来宫门口排队痛哭,也不允许在宫门外搞什么仪仗展示。全天下的官员和老百姓,只要追悼三天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结婚、喝酒、吃肉,统统恢复正常。

  在很多人看来,这边皇帝刚死,那边你就吹吹打打,喝酒吃肉,就差唱《今天是个好日子》了,极其不合适。但是汉文帝觉得,有何不可?老百姓结婚生孩子,喝酒吃肉,朕最高兴。因为一个人的死去,搞得全国不安宁,这才有问题。

  这份遗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个性的一份皇帝遗嘱,我把原文放在文稿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在《孝文本纪》中,汉文帝死前不断说自己“不德”,也就是不贤德。可是汉文帝死后,官方对他的评价是,“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意思是论功勋,以汉高祖刘邦为第一;论德行,以汉文帝刘恒为第一。俨然以刘邦、刘恒父子,分别作为建功立业和品德高尚的代表,为后世的君主树立了两个标准。

  后来,景帝延续文帝的政策,父子二人共同创造了华夏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开辟了后面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治世传统,从唐代的“贞观之治”,再到明代的“仁宣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一脉相承。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司马迁笔下的治世君主楷模,汉文帝。

  汉文帝自从登基称帝以来,一直努力创造一个开放的言论环境。他虚心纳谏,听取臣子们的劝告。而且,汉文帝还能做到举贤任能,发掘人才,委以重任。最重要的一点,汉文帝爱民如子,非常注重百姓的民生。他鼓励农桑、废除严苛的刑罚,并且在死前也立下遗嘱,不允许自己的丧礼过度干扰百姓的日常生活。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华夏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德政时代——文景之治。而司马迁正是通过一篇《孝文本纪》,用四十三个“德”字,塑造了一个治世君主的典范。“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傒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讬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傒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史记·孝文本纪》)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中国历史上,你认为还有哪些君主可以称得上“仁德君主”?请你跟大家分享,说出你的理由。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二十六讲:治世明君汉文帝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