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古诗词考题

“阎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作者:佚名 古诗词考题

阎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

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四面围数十重,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贯铁縆护之;取空棺实以土,障颓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①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大军却,离城三里止营,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良佐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②土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犯法者,鞭笞贯耳,不稍贳;然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既连破大郡,济师来攻。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旦日,大雨如注。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而刘良佐令军中,必欲生致应元,遂被缚。良佐箕踞乾明佛殿,见应元至,跃起持之哭。应元笑曰:“何哭?事至此,有一死耳。”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尚书·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而后之论者,谓于周则顽民,殷则义士。夫跖犬吠尧,邻女詈人,彼固各为其主。予童时,则闻人啧啧谈阎典史事,未能记忆也。后五十年,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

(选自《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有删节)

【注】①陴(pī) :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② 胙(zuò):分封。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迫近

B. 吾与阎君雅故 高雅

C. 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 掠夺,夺取

D. 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跌倒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取空棺实以土 以其无礼于晋

B. 乃为敌前驱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C. 所当杀伤以千数 君之所知也

D. 谓于周则顽民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9.下列用“/”给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B.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C.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D. 从友人家见黄晞所为/死守孤城状/乃摭其事而传之/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其树立/乃卓卓如是

1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叙写应元困守江阴两次骂降之间,有一段介绍应元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文字,用的是补叙法,这样的写法有助于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加行文的起伏,达到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

B.作者对应元在江阴城中缺箭之时束藁借箭的描绘,与《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运用简练的文字就把应元谋略过人的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来。

C.贝勒觉察城中无投降之意后,攻城更加紧迫。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当当作响,锋口都被碰缺,但阎应元临危不惧,斗志昂扬地登上城墙,神情气度一如平日。

D.刘良佐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因此应元终于被俘,刘良佐在乾明佛殿上两手按膝伸腿而坐,一副傲慢的样子,一见阎应元被押进来,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扶住他痛哭。

1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立陴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4分)

⑵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敛,酹而哭之。(3分)

⑶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3分)

参考答案:

7、B(雅,平素)

8、C(C项,所字结构。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副词,竟然/副词,于是,就; D项,副词,是,表判断/副词,就)

9、B

10、A(应是“运用的插叙法,有助于舒缓叙事节奏”)

11、(1)(草人)竖立在女墙之间,环绕全城,让士兵埋伏在墙后,击鼓呼喊,像将要拴着人下城去袭击敌营的样子。

(给分点:“匝”,“环绕”,1分;“ 伏垣内”,省略介词“于”,“在墙后埋伏”,或“埋伏在墙后”,1分;“缒”,“用绳子拴住人从城上往下送”,1分;“斫”,本义是“砍”,意译为“袭击,偷袭”,1分。)

(2)(他)亲手替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置办上等棺木装殓,把酒洒在地上为死者哭祭。

(给分点:“裹创”,包扎伤口(创口),1分;“敛”,通“殓”, 装殓,给死人穿衣入棺,1分;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1分。)

(3)被俘虏了不快点死掉,还啰嗦(唠叨)什么呢!(还说个不休,干什么呢!)

(给分点:“禽”,通“擒”,捉拿,俘虏,1分;“奚……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 呢?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阎应元,起初担任掾史,做过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调任江阴县典史。

迫近城下的清军已达十万,四面包围了数十层,城上的矮墙被炸裂。阎应元命令用铁叶裹着门板,穿上大铁索挡住裂口,再用泥土装在空棺材里,堵在倒塌处。碰上城中缺箭,应元乘着无月的黑夜,用禾杆扎成人形,每个草人的竹竿上挂一盏灯,竖立在女墙之间,环绕全城,让士兵埋伏在矮墙后,击鼓呼喊,像将要拴着人下城去袭击敌营的样子。清军十分惊慌,向城上发射如雨点般的密箭。到拂晓,得到的箭不计其数。他又派壮士夜里下城潜入清营,顺风放火,清军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残杀,死了好几千人。

清军后退,离城三里停下安营。主帅刘良佐由骑兵簇拥着来到城下,呼喊:“我和阎君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君,我想要见他。”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刘良佐远远地对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跑,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应元回答说:“我不过是明朝一个小小的典史,还能明晓大义。将军你受土封侯,为国家镇守重地,不能守住江淮,竟甘心做敌人的马前卒,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刘良佐惭愧地转身走了。

应元性格严厉刚毅,号令严明整肃。对于犯法的人,该用鞭笞贯耳的刑法,绝不宽饶。但他轻财重赏,毫不吝惜。亲自为受伤者包扎伤口,为死者置办上等棺木装殓,并洒酒于地上为死者哭祭。和壮士说话,一定称呼“好兄弟”,而不直呼其名。

领兵在苏州、松江一带攻城占地的贝勒,连破大郡后,这时增援攻城清军。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两员降将一面劝说,一面痛哭,满脸涕泪。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被俘虏了不快点死掉,还啰嗦什么呢!”贝勒已觉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上就当当作响,锋口都被碰缺,阎应元斗志昂扬地登上城墙,神情气度一如平日。

清晨,下起倾盆大雨。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东奔西突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而刘良佐又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他最终被俘。刘良佐在乾明佛殿上傲慢地两手按膝伸腿而坐,一见应元被押来,立即从席上跃起,扶住他痛哭。应元笑道:“有什么可哭的呢?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只有一死而已。”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应元跌倒在地。黄昏时,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应元已气绝身亡。

《尚书•多士》序中说:“周公建好了成周,把殷朝的顽民迁往那里。”但是后世谈论这件事的人,认为他们对周朝来说是顽民,对殷朝来说就是义士。盗跖的狗看见尧这样的圣君也会狂咬,邻居的女子会骂挑逗她的男子,他们本来是各自维护主人的利益。我小时候就听说人们谈起阎典史的事便赞叹不已,但已记不清楚了。过了五十年,在朋友家看到黄晞写的关于江阴军民死守孤城的文章,就从中采取素材写成这篇传记。阎应元这个小人物,原来不过是明朝的一个典史,但看他立功树节,却如此高超出众。啊,真是令人感动!

“阎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阅读答案及原
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成语字数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周易起名 三字成语 先秦诗人 立春 寓言故事 古诗词考题 属鼠 元旦祝福语 春天诗句 搬家吉日 古诗十九首 五行缺什么 四字成语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雨水 属牛 小年祝福语 柳树诗句 战争诗句 读书诗句 惜时诗句 婉约诗句 山水诗句 写山诗句

“阎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