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go
论语名句

子曰 论笃是与 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作者:佚名 论语名句 [挑错/完善]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这一条是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修行。在有些古注里面,是把这一章跟前面第十八章合为一章,因为意思有连贯下来,前面「子张问善人之道」,底下讲的,就告诉你善人之道。我们自己要对照、要反省,如果做到了,要继续保持;做不到,那得努力做到。根据「集解何晏注」,何晏他注的《论语集解》说到,「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也。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者也。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也」。

  『论笃是与』,这是一个问话,什么叫「论笃」?论就是口头讲出来的话,笃是笃实,这就是讲口无择言,我们的口业要清净,不该说的话不说。口无择言是《孝经》里面讲的,真正的孝子做到「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这个择是选择,口没有要选择其它的语言,换句话说,只讲圣人讲过的话。我们讲的话完完全全跟圣人一致,这叫口无择言。圣人讲的话在经典里记录下来,该讲的好话都讲尽了,我们不需要再去选择了,拿这个经典对照,经典没有说的,我们就不讲,只讲那些经典提倡的,这叫口无择言。你看,这样的口业多么清净。

  当然,这个大家不要呆板,看到经典,这四书五经里面这话我们才能讲,四书五经以外没讲的我们不讲,那你一天到晚只有「之乎者也」了,那你就学得呆板了。这讲的话我们要依义不依语,不是按照文字本身来讲,是那个义理,经典里面的义理,那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话来讲。经典里面规定不能讲的,绝对不讲。什么不能讲?妄语不能讲,妄语是骗人的话,自欺欺人,这不能讲;恶口不能讲,骂人的话,粗言烂语,这些话不能讲;两舌不能讲,两舌是是非的话,张家长、李家短,在张三背后说他,李四背后说他,这个就是两舌,说是非;还有绮语不能讲,花言巧语,欺骗人,不诚实,这就不能讲。

  所以笃,就笃实,笃实没有绮语。绮语也包括无益语,给自己、给众生都没有任何利益的话,不要去讲,那叫废话。讲废话,不如念句佛号,「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真正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的,那真的叫口无择言,没其它选择,就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叫念佛三昧了,那就成圣人了。所以孔子这里问「论笃是与」,我们有没有做到口无择言?这是先教我们口业要清净,然后再讲身业。身业是「君子者,谓身无鄙行也」。『君子者乎』,这是讲身业。你的言行是不是像君子?你的身有没有跟君子的行为相像,有没有鄙行?鄙就是卑鄙的、见不得人的这些行为。下面「色庄者」,这是讲意业,色是脸色,我们的容貌、举止都是色,庄是庄重。古德讲,诚于中而形于外,外表庄重是因为内心庄严,所以「不恶而严」,不恶是内心没有恶念,清净无染的,因此自然庄严。这个能够远小人,你有庄重的外表,不随便,这样小人也自然就会远离你。为什么?他跟你没什么共同语言,你跟他不是一类人,自然就疏远了。我们为什么有小人亲近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小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自己不当小人了,自然就不会有小人亲近你。

  你看,这里讲到的三个方面,这跟《无量寿经》里面的意思完全一样。《无量寿经》,是里面记载阿弥陀佛前生做法藏比丘时候他的修行,你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身口意三业,护持得很好。这三业当中,第一个先讲口业,跟这里夫子提醒我们的一样,夫子讲「论笃是与」,这第一个就是讲口业。为什么先讲口业?本来是身、口、意这么排列的,先讲身业才对,为什么先讲口业?因为口业最容易造,不知不觉就讲错话了,不知不觉就讲人是非了,口业容易犯,造得多,这种业。所以《无量寿经》里面先讲「善护口业」,要护持我们的口业,最重要的不讥他过,不能够说别人过错,说人过错属于两舌是非,所以四种口业都是恶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最容易犯的是两舌,挑最容易犯的来提醒我们。

  我们在家里,如果有讲两舌讲是非,那就是家庭不和;如果在团体讲是非,这团体就不和。如果这个团体是圣贤教育的团体,你去破坏它的团结,那个罪业就重了。如果讲是非是讲有德行的人、有威望的人,他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你在那里说他是非,道听涂说,自己又没有真正了解实情,就在那说的话,那无意中就造作了最重的罪业,毁谤圣贤。所以《无量寿经》提醒我们善护口业第一,孔子这里提醒我们「论笃是与」,你有没有论笃?有没有善护口业?

  然后教我们「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孔子儒家里面讲礼仪,跟佛家讲律仪是一个意思,礼就是戒律,仪是威仪,儒家讲也是三千威仪。真正守住礼仪的人,他才是君子,他的身没有卑鄙的行为,行为都正派。善护身业完了,就「善护意业,清净污染」,清净是心地没有杂念,一切恶念都排除掉,心地自然庄严,所以他的容貌也就庄严了。『色庄者乎』,就是容貌庄严。所谓相由心生,相由心改,你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容貌,心地庄严,容色就庄严。所以我们修学的人,应该常常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容貌有没有变得更加庄严,这是最容易看。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更健康了?如果心地清净了,那身体就会健康,本来有病,现在没有,这是健康,这是修学的效果。

  你看看我们恩师,八十四岁高龄,你看身体、容色真的叫庄严。我想大家有目共睹,八十多岁老人家那个精神、体力,跟我们年轻人没有两样,这就是修学的效果展现出来了。你看他天天讲经教学,论笃是与,他做到了,口业最清净,真是口无择言,讲的都是经典,哪怕是平常跟你聊天,都是跟你聊正法,除了正法以外,没啥其它聊的,「不欣世语,乐在正论」。身行,那真正是君子之风,心地和容色都一样庄严,这身口意三业,做我们的表率。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www.vee-doe.com]

  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论语,先进第十一
阅读全文
《子曰 论笃是与 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相关阅读
猜您喜欢
国学推荐
唐诗三百首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先秦诗人 古诗词考题 全唐诗 古诗十九首 两汉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全宋词 小学古诗大全 魏晋诗人 小学文言文大全 南北朝诗人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初中古诗大全 隋代诗人 初中文言文大全 唐代诗人

子曰 论笃是与 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原文解释翻译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6-2023 M.GuoXueMeng.Com

皖ICP备16011003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