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八讲: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开端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四十八讲、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开端

  上一讲我给你讲了《史记》所记载的华夏第六波地理大开拓。这一讲,我给你重点说说,由这次地理开拓引出的一个重要事件——经略西域。在我看来,对于中国人来说,经略西域也许是比第六波地理大开拓,影响更加深远的战略。

  那什么是“经略西域”呢?

  狭义的西域,指的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了中亚的很多地区。而经略西域,就是对这些地区,进行战略筹划和治理。在历史上,西域是亚欧大陆东西交流、沟通的十字路口,更是检验大一统王朝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汉代以后,到唐太宗时期,中原王朝将西域都护府的治理范围再次开拓,实现了农耕、绿洲和游牧这三大文明区之间的深度融合。到清朝,中原王朝更是通过对西域和西藏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四大文明区块的深度融合。

  因此,在我看来,经略西域,可以说是一场贯穿华夏历史的“千年之计”。而这个千年计划的第一笔,正是司马迁记下来的。在《史记》中,司马迁笔下第一个深入经略西域的人,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在完成了多个方向上的地理开拓之后,不顾朝内反战的声音,执意发动对西域大宛国的远征。虽然汉军最终取得了远征的胜利,但王朝的国计民生却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最后,汉武帝不得不暂停对西域的经略,转而专注于恢复经济。

  这就很奇怪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宛国深入中亚,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西面,距离中原万里之遥,很难攻打;从结果上来看,这次行动似乎也没有给汉武帝带来多少明显收益,反而掏空了汉朝的国力。

  为什么汉武帝一定要远征大宛?远征大宛与经略西域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今天这一讲,我借助《史记·大宛列传》和《史记·匈奴列传》,给你具体说说,汉武帝是怎么经略西域的。

  反制匈奴:穷兵黩武的真相

  按照传统观点来说,一般认为汉武帝在36岁之前的战争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要反击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入侵。然而,36岁这一年,汉武帝已经打赢了漠北之战,重创匈奴。因此,36岁之后,汉武帝发动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很多人看来,就属于穷兵黩武。

  可是在我看来,这个分析是不够严密的。

  战争是双方面的事情。即便汉武帝没有出兵的想法,不代表匈奴也没有。而且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汉武帝控制住了河西走廊之后,匈奴一直没有放弃抢回河西走廊的行动。而且,为了夺回河西走廊,匈奴还联合了来自高原的羌人势力。汉匈双方围绕着河西走廊地区,又接着爆发了一连串后续的军事冲突。

  在这种冲突之中,汉军陷入了被动。原因在于,如果汉军只守河西走廊,这就是被动防御。如果汉军想要主动出击,就要深入草原。但草原腹地辽阔,汉朝前去追赶,往往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效果,很难彻底消灭匈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彻底击败匈奴,就必须控局西域。通过控局西域,来增强中原和绿洲文明的连通,并且分割开匈奴和高原羌人势力的联系。

  但是当时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匈奴,西域各国,一方面会因为畏惧匈奴而不敢与汉朝交好,另一方面则认为,汉朝终究是个远方国家,不可能对自己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不把汉朝放在眼里。

  结果就是,匈奴的使节所到之处,可以作威作福,而汉朝的使节却常常遭到刁难。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点出了问题的要害——“所以然者,远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汉朝遥远,西域各国对匈奴的畏惧,远远超过对汉朝的敬畏。

  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於汉使焉。(《史记·大宛列传》)

  因此,汉武帝如果想要反制匈奴、突破汉军在西部边境的困局,那么控制西域几乎就是汉武帝当时唯一的选择。

  威慑西域:汉攻大宛之战

  那该如何控制西域呢?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汉军因为连续作战,战马的损失很大。汉武帝急于获取优质战马。这时,他听说西域的大宛国盛产千里马,于是汉武帝派出了一支使节团,想要以远超市场价格的费用,引进大宛的宝马来做种马。但当时,大宛国君臣看不起汉朝,傲慢地拒绝了汉朝使臣的要求,还杀死了汉王朝的使团成员。

  于是,这场外交冲突迅速转变成军事冲突。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定发动针对大宛国的远征,以此震慑西域。

  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於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彊弩射之,即尽虏破宛矣。(《史记·大宛列传》)

  这次远征声势浩大,但可惜的是大宛国离汉王朝实在太远,即便是以河西走廊为大本营,汉军的后勤运输也依然跟不上。而且行军途中经过的那些西域国家,迫于匈奴的威慑,也不敢给汉军提供支援。汉朝的远征军一路上饥寒交迫,很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远征失败了。

  这一次的失败,给汉王朝的统治集团敲响了警钟——汉王朝的势力范围仅仅到达河西走廊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向西深入,在西域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汉武帝启动了第二次大宛远征。

  汉武帝为这一次的远征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一线的战斗部队是三万人,后方沿途的保障部队超过了二十万人,动员了十万头牛,三万多匹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驴、骡子和骆驼。而且,随行的不仅有两个马类专家,负责甄别千里马,甚至还有水利专家,负责破坏大宛王城的供水体系。

  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馀校尉。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於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空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適,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史记·大宛列传》)

  这一次,汉军不依赖任何盟友,一路西进,翻越帕米尔高原,成功打败了大宛,带回了数千匹优良战马,名震西域。

  可惜,汉朝低估了战马杂交改良的难度,从大宛带回的千里马并没能改变汉军战马的品质。但是,这次远征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西域各国对汉王朝的态度,证明了汉是比匈奴更强大的力量,汉王朝的影响力终于深入西域。

  与此同时,汉王朝还发现了一个在西域驻兵的绝佳位置——博斯腾湖。博斯腾湖是新疆核心地带的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区的周边水资源丰沛,而且有适合发展农耕种植的土壤。对汉朝来说,这里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中转站。

  一方面,汉军可以通过在博斯腾湖湖区屯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节省远距离运输物资的高昂代价。另一方面,汉军也可以依靠这个中转站,实现低成本的驻军和移民,从而实现对西域的持久稳定控局。

  于是,公元前89年,汉朝大臣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博斯腾湖附近,一个叫轮台的地方,戍兵屯田,以备匈奴。这就是华夏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西域的经略。

  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即轮台)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史记·大宛列传》)

  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了解汉武帝经略西域的这一次尝试,正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下了最开始的这一笔。

  经略西域:王朝的试金石

  但可惜的是,汉武帝的这个轮台囤兵计划却没能立即实现。因为当时,汉王朝内部,已经因为连年征战出现了巨大的亏空,民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无力去管万里之外的西域了。而且,经过大宛一战,汉朝的声望已经建立,形成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于是,汉武帝叫停了轮台计划,放弃了对西域的进一步控制,这就是著名的“撤轮台之戍”。

  但是,汉武帝撤掉在轮台的驻兵,并不意味着中原王朝放弃了西域。

  事实上,汉武帝的子孙们始终在做着经略西域的事情。到汉武帝的曾孙子,汉宣帝时期,汉王朝终于以轮台为战略支点,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汉代以后,随着西域在经济、军事、战略、资源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价值被逐渐挖掘出来,历代王朝无一不把西域作为重点经营区域。实力强盛的唐朝和元朝就不多说了,宋朝也有过熙和开边的壮举,明朝则在西域地区设立了关西七卫。到了清朝,更是有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回看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西域不仅是东西交流、沟通的十字路口,更是检验大一统王朝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治理好西域,代表的是跨文明融合的能力。做得好,就是一个能够整合绿洲、草原、雪域高原、农耕四大文明区的巨型帝国,而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退回到单一农耕文明区的统治范围。因此,西域的得与失,治与乱,也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而这个线索的开端,就是汉武帝。

  总结

  好,最后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这一讲,我立足匈奴和汉王朝之间的纷争,给你讲解了汉武帝后期的西域经略。通过这次经略,汉武帝极大提升了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为日后西域都护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汉武帝之后,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西域的建设。西域的得与失,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最后,请你谈一谈,第一次远征大宛失败后,很多人建议终止军事行动,但汉武帝坚持打败大宛,对汉武帝的决定,你怎么看?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四十八讲: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开端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