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三讲:品行高洁的伟大诗人屈原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三板块、《史记》群星闪耀的华夏经典人格

  第十三讲、品行高洁的伟大诗人屈原

  在这一模块开始的时候,我给你讲过,司马迁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以人为主,构建历史的人。在《史记》之中,司马迁收录了几百位历史上独特的“人”,而这些人中的一些,因为足够经典,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个人格原型。

  每当想起最好的老师,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孔子,想起礼贤下士的主公,我们就会想到信陵君。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熟悉的“伟大诗人”形象,最早也是由司马迁塑造出来的。华夏世界中第一个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是屈原。

  但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今天“红透半边天”的屈原,在战国时代却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人物。相比那些政治、军事、外交领域的风云人物来说,屈原的关注度不值一提。在汉代之前的历史典籍中,甚至很难找到关于屈原的记载。

  但是,在屈原死后一百多年,司马迁发现了屈原的独特之处,将他记载在《史记》之中。而随着《史记》的传播,屈原的人格魅力逐渐被后世看到。这个不被时代关注的人,最终走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成了中国历史星空里的一个巨星级人物。

  在司马迁笔下,屈原是怎样一个人?下面,我结合《史记》的第八十四卷,《屈原贾生列传》,给你讲讲屈原的人格形象。

  才华横溢

  屈原的才华和文采,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作为“楚辞之祖”,屈原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天问》等名篇,在中国诗歌领域,掀起了浪漫主义的浪潮。

  但别忘了,这都是后世的评价。从屈原的时代到司马迁的时代,华夏世界中,是没有“诗人”这样一个独立群体的。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去展现一个作为诗人的屈原。

  翻看《屈原贾生列传》,你会发现,司马迁花了大量篇幅,抄录并引述了屈原的诗歌作品,这是在其他篇章里面极少出现的。这里面有屈原被小人离间之后所写的《离骚》,还有屈原死前所写的绝笔诗《怀沙》。而屈原在流放期间,表达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那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正来自于他的另外一名篇,《渔夫》。

  另外,司马迁在这一篇里,一改写实叙事的笔锋,铺陈词藻,在事实的讲述之上,把屈原的人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甚至还用了一大段内容,对比了《国风》《小雅》和《离骚》,对屈原的文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段内容,写得简直像文学作品赏析,在我看来,这正是司马迁对于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高度肯定。

  我把这一段的原文放在文稿里,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一看。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通过司马迁对屈原文学才华的放大和强调,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第一次鲜明地出现在华夏世界之中,这是司马迁对中华人格基因库的又一大贡献。

  赤胆忠心

  如果仅仅是才华横溢,这样的诗人只能说是杰出,还不能说是“伟大”。司马迁在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屈原的诗人才气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了屈原与众不同的情操。在我看来,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对楚国始终不离不弃这一点,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屈原是一个有拯救黎民、振兴楚国能力的人。《史记》中,司马迁用十二个字形容他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博闻强识,就是学识丰富,而且记忆力惊人。明于治乱,说明屈原对国家的治乱兴衰,很有研究。娴于辞令,表面上的意思是,口才和文笔都非常好,而在先秦时代,辞令往往又特指外交场合的语言文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屈原同样也是当外交官的好材料。楚国的内政外交,他都说得上话。

  这样的人,如果遇到明君,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但是,屈原遇到的楚国君主楚怀王,却是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的人物。

  初入朝堂的时候,楚怀王还是很信任屈原的,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都和屈原商议,屈原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很快,因为一些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疏远了屈原,甚至罢免了屈原的官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里我提醒你注意,作为楚国的贵族,屈原的身份非常高贵。即便他不做官,被楚怀王疏远,他也完全可以去过他的贵族生活。而且,楚王不重用他,他也完全可以另寻出路,没必要将自己的前程耽搁在楚国一家。

  而在屈原所处的时代,另寻出路,恰恰是主流选择。别忘了,战国时期,根本不存在什么“爱国情怀”,那是一个个体觉醒的时代,人才流动越来越强。在这个环境里,忠诚是要献给欣赏自己的君主,或者说知己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对待,那就去另一个国家。这才是一个有才之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反观屈原,他明明有比其他人更好的资源和能力,却白白浪费。

  在被罢免之后,他依然为楚国奔走,担负起出使齐国、重修齐楚联盟的使命。在与秦国的博弈中,屈原一次次洞察秦国的诡计,向楚怀王谏言献策。但是屈原的建议,一次都没有被采纳,他自己反而因为直言不讳,不断被楚怀王、楚顷襄王厌弃,后半生都是在排挤和打压中度过,直至死亡。他死了之后,楚国也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警醒”,没几年就走向了末路。

  所以,不光是战国时代的人对屈原的自杀非常不认同,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屈原的自杀表示过困惑——“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意思是,凭借屈原的才能,去其他国家谋发展,哪个国家会不接受他呢,可他却沉江自杀了。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直到屈原死后百余年,汉代的知识分子贾谊被贬,经过湘水的时候,因感怀屈原一生的怀才不遇,写下了《吊屈原赋》。而司马迁,也是在途经长沙的时候,也是怀着惋惜之情,又同时凭吊屈原、贾谊,将他们一起写进了《史记》之中。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过,虽然在华夏历史早期,屈原的这种作为不被世人认可,但是,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国人对国家认同感的逐渐形成,屈原对楚国的不离不弃,他的赤胆忠心,开始被人关注和称颂。而屈原的人格形象,也在历史 叙述中,逐渐成为了不离不弃、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的伟大诗人。直到如今,端午节的风俗,比如包粽子、赛龙舟,也与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联系在了一起。

  而话说回来,也正是司马迁对屈原自杀的惋惜,对他的才华投注的同情,让这个不被时代认可的诗人,能够被历史铭记,让屈原的人生因此多了另一重解读。

  不同流合污

  对于屈原这个人物形象,需要我们关注的第三点,就是他的高洁,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屈原被流放的时候,披散着头发,走在江边。当时,就有路过的渔翁劝他不要太坚持原则,要学会变通,“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圣人不会被事物所阻碍,而是能够根据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不顺应时代,实现自己,而一定要保留美玉一般的高洁品质,却使自己被流放呢?

  正如我们之前所讲的那样,屈原不是没有选择,他要么另寻出路,要么改换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委曲求全,两种方式,都可以让自己活得很好。但是这两条路,屈原都没选。

  正如在楚辞《渔夫》中,屈原解释自己被放逐的理由所说的那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他看来,如果世界是错的,那么自己就绝对不会随波逐流,而是会洁身自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理念。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哪怕才华得不到认可,忠心被视为草芥,他也绝不改变自己,不放弃自己认定的“正道”。如果还不行,那就以死明志。这是一个有才华,但又高度理想主义的人,彻底燃烧自己的理想到极致的自然结果。

  好,到这里,屈原的人格形象,我就给你说得差不多了。

  通过司马迁的挖掘和塑造,不被时代认可的屈原,却最终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成为了中华人格基因库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讲了司马迁是如何塑造出一个品行高洁的伟大诗人的。屈原才华横溢,所做诗篇被无数中国人吟咏至今。但在政治上,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坚持正道直行,屈原被小人构陷,一身才华不得施展。但是,屈原却没有因此独享安乐,凭着一颗赤胆忠心,不停地为楚国出谋划策。最后,屈原看到楚怀王身死,楚国也逐渐没落,幽愤之下,选择了自杀殉国。屈原的这种做法,在战国时代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但是,通过司马迁对屈原投注的同情,却让屈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直到今天,屈原所代表的人格形象,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除了屈原之外,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还有很多,请你跟大家一起分享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那个人,说说你被打动的原因。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十三讲:品行高洁的伟大诗人屈原

古诗成语诗人bet雷竞技 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皖ICP备16011003号-2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390号

Baidu
map